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筑梦海西 乘帆远航

一位将军 一条路 一座城

刘沛然、陈明菊
2021年07月10日14:47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站在将军楼极目远望,半城绿树半城楼的格尔木与刻板印象中的戈壁小城完全不同,只有远处黛青色的昆仑山脉还在提醒我们,这里地处瀚海戈壁。

一位将军、一条公路、一座戈壁新城,如同将军楼公园内“天路纪念塔”腾飞的美好寓意——铁路与公路在这里交汇,格尔木开始腾飞。

从将军楼眺望格尔木。人民网 刘沛然摄

一位将军:慕生忠

“今天,谁还能记得修路的人?”

“走在青藏线的每一个人都会记得、每一位格尔木的建设者都会记得。”走在青藏公路上,慕生忠的名字总是被人提起,他是“青藏公路之父”。

将军楼。人民网 刘沛然摄

“我在这里住一年,这栋楼就加盖一层。”慕生忠将军在青藏公路修筑伊始便说。将军楼是格尔木的第一栋楼房,慕生忠将军曾在此生活、工作。一幢主楼,内部建筑风格却迥然不同—一层看似拱形窑洞,二层却成了平房。

1953年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物资供应问题,发展建设西藏,巩固西南国防。慕生忠远赴北京,主动请缨,带领人马修筑青藏公路。经过两次探路,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带领19名干部、1200多名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拿着铁锹、十字镐,在格尔木河畔的这片荒原上,开始了艰难的筑路进程。

慕生忠后来回忆说:“那时修路,不分军民,不分职务,都得干活。十八磅铁锤,每人一次抡80下,我也不例外。修桥时,干部和民工一起跳进水里打桥桩。见面握手,谁的手上没有老茧和血泡就不是好干部。”

1994年10月19日,慕生忠将军与世长辞,根据其遗愿,子女将他的骨灰撒在了昆仑山脚下,昆仑山口汽车、火车响起的声声汽笛伴着将军长眠。

“我在这里工作7年了。”将军楼公园的清洁工萨仁说,这里的人们对慕生忠将军充满了敬意,因为有他,才有这里的美好生活, “我觉得把公园打扫的干干净净,就对将军最好的纪念。”

一条路:青藏公路

高寒缺氧、地形复杂、后勤补给苦难……当年青藏公路的修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但越是困难,越是锤炼精神品格的好时机。

雪域冰原、山高水深,处处是天险,处处是磨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人人齐心协力,人人众志成城。

翻越唐古拉山、昆仑山,跨过楚玛尔河、通天河……最终,历时7月零4天,横越“世界屋脊”、1283公里的简易公路通车,这背后是驼工、解放军战士和科技人员大力协同,用血肉之躯力克艰苦条件,修筑完成了世界屋脊高原的第一条公路,也是世界筑路史上的第一条高原公路,更是一个奇迹。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筑路大军早已不在,但青藏公路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媳妇儿在西藏,我在青海。每周五下班后,我都要走这条路回家。”青藏公路上的司机高师傅说,对于他而言,青藏公路不仅仅是一条公路,更是寄托了思念的“团圆路”。

一座城:格尔木市

“格尔木在哪里?”

六十多年前,一位随慕生忠将军修筑青藏公路的小战士也有同样的疑惑。青藏公路的起点在格尔木,但彼时格尔木还叫作“噶尔穆”,只是个地域概念,没有人知道格尔木具体在哪里,当慕生忠将军听到疑问时,他环顾四周,看到了扎营的帐篷,掷地有声地说:“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因路而生,因路而兴的格尔木就此诞生。

“在祖国大地,哪里会种不活树?”慕生忠将军初到格尔木时被这里的荒凉所震撼,随即决定在修筑青藏公路的空闲时间建设、发展格尔木。

“公园里被围起来的就是‘将军树’,这是当年慕生忠将军用军大衣守护的格尔木市第一颗树。”14万株树苗运抵格尔木,这里逐渐被绿荫覆盖。 “过去千里荒野,现在杨柳成荫”慕生忠在1982年再次来到格尔木时说的这句话,正是对这座城市环境几十年变迁的感慨。

筑路忠魂。人民网 刘沛然摄

而今的格尔木是稳藏固疆、连甘接川的战略要地;是“一带一路”枢纽性节点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定位的西部重要交通枢纽。作为中国西部交通的重要节点,青藏高原曾经的“旱码头”——格尔木市,已然成为青海向外开放不可或缺的“桥头堡”。

(责编:马建辉、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