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勢利導,開創體育事業新局面

——積極統籌奧運延期與體育改革這盤棋(下)

本報記者 鄭 軼 孫龍飛

2020年07月17日09: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東京奧運會延期這一年,中國體育在集中力量備戰的同時,也要為未來的改革鋪路。人們期待,在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不僅實現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更能全方位展示體育改革發展的新成果。

  回望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走過的124年,延期舉辦奧運會在歷史上尚屬首次。從國際奧委會、東京奧組委,到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各參賽國家和地區,無不受到影響。這一意外事件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足以在奧林匹克長河中久久蕩起漣漪。

  對正處於轉型關鍵期的中國體育而言,在東京奧運會延期與體育改革的棋盤上,每一步落子都意義非凡。

  “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既要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又要堅持底線思維,不能盲目樂觀。”在國家體育總局競技體育司司長劉國永看來,危機中有新機,變局中開新局,“要充分利用現有優勢條件,實現備戰隊伍成績再突破,為體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優化奧運備戰策略,實現項目均衡發展

  從1995年《奧運爭光計劃》發布,我國競技體育事業已經完成1994—2000年、2001—2010年兩個周期的任務,2011—2020年的《奧運爭光計劃》也到了最后沖刺階段。與之同步,競技體育發展模式一直在動態調整,國家隊建設、后備人才培養、訓練組織管理等環節不斷優化。

  作為四年一度的全面檢閱,奧運會直觀呈現一個國家和地區競技體育的整體實力和發展態勢。在北京奧運會登上金牌榜榜首后,中國體育代表團在倫敦奧運會、裡約奧運會拉響越來越多的“警報”。劉國永坦言,隨著各個國家和地區對競技體育的投入不斷加大,特別是職業體育的快速發展,使得世界范圍的競爭更加激烈,保持優勢具有一定困難,東京奧運會延期又放大了挑戰和不確定性。

  項目結構發展不均衡,被視為我國競技體育亟待跨越的一道難關。優勢項目提升空間有限,潛優勢項目尚未形成人才厚度,基礎大項和三大球整體水平仍較低……在這背后,主要依靠擴大投入和規模、依靠政策和保障驅動的競技體育發展方式,暴露出創新不足、科學化管理欠缺、訓練效益不高等問題。

  立足《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關於“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增強為國爭光能力”的目標,若能將“三年打兩屆奧運會”化為加速改革的契機,進一步解決制約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體制機制性矛盾,不僅有助於優化奧運備戰策略,更為提升國際競爭力增添動能。

  針對下一步競技體育工作的主要切入點,劉國永表示,要構建政府、社會和市場共同發力的新型舉國體制,建立健全國家隊開放的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調動地方和社會積極性,鞏固優勢項目,並以點帶面,促進潛優勢項目的提高,重點扶持三大球、田徑、游泳等基礎大項和部分冬季項目的發展。對落后項目要縮短戰線,突出重點,優化配置,力爭實現優勢小項上的突破。”

  樹立“英雄就要敢於爭先、敢於爭第一”的觀念,為今后奧運備戰把握大方向。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鐘秉樞認為,競技體育在未來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各方需要統一思想。“東京奧運會延期這一年,在集中力量備戰的同時,也要關注如何為未來的改革鋪路。”

  拓寬社會參與渠道,重塑競技體育模式

  東京奧運會帆船帆板項目設有10個級別,以往我國專業運動隊開展的隻有7個。從2018年起,換屆后的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協會除了直接組織奧運備戰,還引入上海美帆俱樂部等社會力量,合作共建3個“空白”級別的國家隊。近3年時間,49人級和諾卡拉級兩個項目從無到有、快速成長,並有望在奧運資格賽爭取參賽席位。

  將項目分類管理,通過國家隊組隊方式、后備人才選拔等改革,拓寬社會力量參與和投入渠道,有助於擺脫單一靠政府辦競技體育的傳統模式。鐘秉樞表示:“抓國家隊只是單項體育協會的任務之一,這個社團組織應該引領整個項目的規劃布局、大眾參與、市場開發等多方面,將國家隊品牌與項目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部分帆船項目由社會力量承建高水平運動隊,固然有其項目高度依賴市場資源、職業化程度高等因素,但競技體育敞開大門、整合最廣泛社會資源的改革思路,越來越得到共鳴。將社會俱樂部、青少年培訓機構等納入后備人才梯隊的建設體系,能為競技體育發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從精英體育“掐尖”到汲取社會養分,再通過項目普及反哺大眾,帶來的將是體育生態自下而上的改變。

  中國隊選手在歷屆奧運會奪得的金牌中,有七成以上來自跳水、舉重、體操等傳統優勢項目。“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金牌”近年來多次引發熱議,折射出大眾的體育價值觀正在轉變。“體育要生活化,要扎根基層,到百姓身邊去,否則就沒有根。”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任海認為,打破精英體育和群眾體育的界限,就是讓更多人參與。老百姓喜愛的項目、適宜群眾日常鍛煉的項目、有市場前景的項目能否更廣泛開展,既有賴於體育發展理念的轉變,更依托於相應制度設計的變革。

  東京奧運會延期后,中國賽艇協會和中國皮劃艇協會聯手舉辦了全國陸上賽艇“百日創紀錄賽”,並著手建立全國紀錄體系。這一持續到10月的賽事,不僅有正在備戰奧運的國家隊運動員參與,還借助“雲賽場”涵蓋各地體校的青少年運動員、俱樂部和企事業單位隊伍以及普通家庭。跳出競技小圈子,搭建奧運備戰與大眾健身相通的橋梁,金牌也變得親近起來。

  “處理好項目普及與提高的關系,讓競技體育成為更開放的體系,發展成果為更多人共享。”鐘秉樞認為,這種“全民關注體育、全民參與體育、全民支持體育”的新格局,正是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活力所在。

  借力國際體育改革,助推體育強國建設

  百余年間,現代奧運會歷經種種挑戰與危機,但其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東京奧運會延期,給了人們重新審視奧林匹克運動的機會,也勢必讓大家更加珍惜體育的存在。”正如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邱雪所言,疫情后的奧運會將超越體育范疇,提振的是全人類的士氣。

  國際奧委會2014年年底通過的《奧林匹克2020議程》開啟改革之門。東京奧運會出現的重重“變數”,成為奧林匹克返璞歸真的重要契機。可持續發展、提高公信力、圍繞青少年——國際奧委會改革的三大主題,恰好與中國體育改革總趨向一致。“國際與國內的體育改革核心,都是要回歸以人為本,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中國體育要從趕超型轉變為可持續發展型,用這種理念來應對東京奧運會延期,並與舉辦北京冬奧會的實踐相結合。”任海說。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分階段提出了奮斗目標和戰略任務,這是一個長期的改革創新過程。借力國際體育大勢,重新理解奧運與中國的關系,將體育發展定位於更廣闊的歷史坐標系,發揮其在經濟社會中的獨特價值,為中國體育加速轉型提供了難得機遇。

  全球疫情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愈加凸顯,東京奧運會延期帶來的連鎖反應,也需要集體應對。在鐘秉樞看來,中國應積極參與到國際體育事務的組織發展中,“進入國際體育組織,參與體育規則的制定,在國際奧委會改革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彰顯大國擔當”。

  “我們一起走過這條黑暗隧道,盡管不知道它有多長,奧運聖火終將成為這條隧道盡頭的一盞燈。”在宣布東京奧運會延期后,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如此闡釋奧林匹克之於人類的意義。變局之中,固守多年的世界體壇格局或將因此鬆動。中國未來在國際體育治理體系中佔據何種位置?如何將奧林匹克發展與自身改革深度融合?……一個個問題等待回答。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每個人的夢想、體育強國夢都與中國夢緊密相連。人們期待,在一年后的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不僅實現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更能全方位展示體育改革發展的新成果,讓世界看到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