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銅陵大通鎮手工制秤人夏大明——

手工制秤 打磨校准(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徐 靖攝影報道

2020年07月16日10: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選料、包銅皮、定位、鑽秤星……幾十道工序,無論是位置、角度、力度,都不能有一點偏差。手工制秤是門冷手藝,需要笨功夫,坐得住、靜得下。手工制秤世家第五代傳人夏大明,鑽研手工制秤工藝40年﹔在他心裡,秤是工具,也是藝術,更是傳承。

  走進沿江而建的安徽省銅陵市大通古鎮瀾溪老街,青石板路一路蜿蜒,伸向遠方,沿街白牆黛瓦、飛檐翹角,徽派古民居隨處可見,時間仿佛只是個數字,記錄著歲月變遷,卻沒有改變這裡的面貌。

  “叮叮當當……”夏大明坐在自家的店門口開始做秤了……夏大明戴著眼鏡,弓著身子,坐在凳子上,用錘子對還未成型的秤杆輕輕敲擊著,相比於街上的喧囂,他的世界仿佛隻有眼中這杆秤。屋內有一塊褪色的招牌,上面寫著“夏洪興老秤行”,這是他家傳了130多年的店號,而夏大明自己已經鑽研手工制秤40年。店裡挂滿了大小不一的老秤,秤杆、秤砣,讓這間不足20平方米的店面看起來像是個老杆秤博物館。

  手工制秤是個技術活,秤杆是一種名叫馬尼康的原木。這種原木紋路細致、質地堅硬,能保証秤的矗直和不易變形。先根據需要,把秤杆刨圓、達到合適的尺寸,將毛刺處清理干淨,然后在秤杆兩頭包上銅皮,讓秤杆既堅固耐用,也更加美觀。

  安裝秤基是最難的,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定“叨口”。叨口,就是經過縝密測量之后,在秤杆上鑽出的幾個孔,有了叨口,也就區分出了基秤和懷秤,別看只是在秤杆上鑽出幾個小孔,每一下可都是功夫,位置、角度、大小,非下苦功訓練不成。夏大明說:“叨口直接決定了整杆秤是否准確,必須要全神貫注,有一點點偏差,秤就不准。”

  在叨口安裝上叨子后,秤杆就有了平衡點,接下來,要在秤杆上測量出每一斤每一兩的位置做上標注。“手工制秤需要反復校准,才能盡可能減少誤差。”夏大明說。然后,在標注好的刻度上鑽出小花點,在鑽洞中以細銅絲嵌插而后割斷、錘實。

  如此一來,秤杆就基本完成,再經過打磨、清洗、打蠟,整個過程一共幾十道工序,要花幾個小時,容不得半點馬虎。

  夏大明說,“做秤不僅是手藝活,更是良心活。要反復打磨,反復校准,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為的就是不偏不倚,不多不少。”

  上世紀80年代,夏洪興老秤行也曾風光過。夏大明回憶說,當時30斤的秤一天能賣十幾杆,皖南幾十家秤店無出其右。然而,隨著電子秤的逐漸普及,手工制秤的老手藝逐漸沒落了,夏大明年輕時兄弟5人,包括他在內,3人都做秤謀生﹔現如今,隻剩下了他自己。“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份手藝是好東西,要是在我這裡丟了,太可惜了,舍不得。”夏大明說。

  近年來,隨著大通鎮旅游的開發,老街上漸漸有了人氣,夏大明開始試著做些精致的小秤。“古人講‘稱心如意’,還有很多地方流行買秤送親朋,是很好的祝福。”沒想到,老店又有了新起色。

  夏大明今年62歲,他希望自己能做到70歲。如今,他有個心願:希望能收個徒弟,將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