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 坚定守护高原百姓“菜篮子”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前两天修好的电路没再出什么问题吧?”
“好着呢,没啥问题了。”
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以下简称“集散中心”)的蔬菜铺里,蔬菜区区域经理支耕峰抬起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水,询问着老板电路的修缮情况。
“看着商户都安安稳稳地经营商铺,采购人员能满意地走出我们集散中心,感觉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支耕峰的眼神中,不难捕捉到自豪和坚定。
每个黎明破晓时分,支耕峰都会准时出现在市场最拥堵的地方维护秩序;每天旭日临窗之际,他都会穿梭于商铺之间,检查消防安全,调解矛盾纠纷……处理好每一件琐碎的小事儿,保障大市场的正常运行是支耕峰多年来秉承的原则,因为他不仅是区域经理,更是党员。
集散中心一期占地396亩,现有商户3000余家,日均人流量2万余人次,其正常运转离不开支耕峰这样的党员的付出。
支耕峰查验蔬菜索票索证。集散中心供图
坚持党建引领 稳住高原“菜篮子”
每到节假日前夕,为确保假期市场安全、稳定运转,集散中心都会按照惯例召集40余名党员网格员进行安排部署:在市场人员密集区加强巡查,排除隐患;严格配齐责任区域所需防灭火器具、物资;加强应急值班值守,确保市场的安全稳定……
在集散中心,党员网格员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集散中心不断创新管理服务框架,建立“44+3300”的网格管理服务机制,将3300余位商户分区,分别由44位党员网格员对应管理服务,从而形成党员区域联络人制度。
同时,集散中心将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作为重中之重。党支部定期邀请市场商户代表召开服务管理“恳谈会”,虚心听取意见建议,现场解决矛盾问题。依托“夏都菜篮”党建联盟,发挥党员“探头”作用,在“三节”保供稳价任务中做好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限价的“四统一”管理服务工作,尽全力为人民群众拎稳“菜篮子”,节省“钱袋子”。
集散中心还聚焦青海省“四地”建设的发展方向,抢抓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重要机遇,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积极创建党建品牌。
划分党员责任区、成立党员先锋队、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建品牌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便是做好市场服务,擦亮市场“名片”,确保更多元、更优质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送达老百姓的手中。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
如何让以党员区域联络人制度为核心的党建工作发挥更大效能,赋能集散中心高效运转?
加强队伍建设是关键。集散中心在党员区域联络人制度的基础上,注重选拔任用党员区域经理、管理员,进而让10余名党员区域经理和管理员成为“44”到“3300”的有力抓手,不断形成更大合力。
“前段时间,有顾客开车的时候没注意距离,一不小心剐蹭到了商户摆在店铺门口的蔬菜。我们知道后赶紧到现场去看,了解清楚后就赔偿达成一致。双方后来也都挺满意这个处理结果的。”
支耕峰一边回忆一边接着说:“针对这次的情况,我们还专门组织员工开会学习调解纠纷的方法、步骤,就是为了进一步做好市场服务。”
员工开展调解纠纷学习。集散中心供图
类似的矛盾调解,“客商心语”矛盾调解工作室也遇到过。集散中心存在矛盾种类多、覆盖层面广、人员流动性大的实际情况,于是,西宁首家“客商心语”矛盾调解工作室应运而生,西宁农商投资建设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党总支积极联合青农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法律顾问以及商户代表等人员组成“多位一体·商企联调”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模式。
“我们和商户都熟得很,有矛盾有问题就会主动帮忙解决。买卖双方都顺心了,集散中心也就更和谐了,就应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集散中心市场管理部负责人范志愿笑着说。
去年,矛盾调解工作室共化解消费、货运、人身损害赔偿等矛盾纠纷400余起,最大限度保证“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矛盾不上交”,为推进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立足“小网格”、融入“微服务”、聚合“大民生”,集散中心以党建为抓手,赋能运营,不断巩固、保障、丰富着高原人民群众的“菜篮子”,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得以不断提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林荫下有一位社区居民喜爱的“杨阿姨”
- 5月17日,当62岁的林继唱住进养老院,拿到养老院发放的日用品时,他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留下了眼泪。“我没有子女,老伴也去世了,没想到‘杨阿姨’能把我送过来,让我享受到这么好的待遇……” 林继唱口中的“杨阿姨”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林荫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原。…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