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独一无二“河湟洋芋宴”

陈俊
2023年05月11日09:37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集中连片的洋芋产业(摄于2022年7月22日)。互组 马文明 摄

“切好的洋芋拿过来!”“汤转小火再炖半小时,上菜!”……5月8日,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刘李山村农家乐七号小院后厨,锅里的洋芋“滋啦”作响,浓郁香气扑鼻而来,不一会儿,老板李长林把色泽金黄的菜品端上游客的餐桌。

此时,香甜软糯的金瓜洋芋泥、滑爽柔韧的洋芋拉皮、鲜美甘醇的洋芋金汤胖鱼头、金黄酥脆的干煸土豆丝等“洋芋宴”,不仅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呼过瘾,更是征服了品尝者的味蕾。

“老李,把简单的洋芋推陈出新成各具特色的‘洋芋宴’,你可是第一人啊!”“咱这是响应政府移风易俗的号召,再说这‘土蛋蛋’可是‘金豆豆’。”李长林回应游客的点赞边说,以前种洋芋,尿素钾肥买了一堆,但品质和产量却一年不如一年,根本卖不出去,只能自己吃。后来乡上开展种薯繁育推广,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上科技赋能,乡亲们靠种洋芋脱了贫。

“山连山、坡连坡,巴掌地里种洋芋”,曾是蔡家堡乡洋芋产业的真实写照。加上交通不便,对接不上大市场,种出的洋芋换不来钱,被“散、小、弱”困扰的蔡家堡人,迫切需要闯出一条致富新路。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蔡家堡乡党委政府以“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为着力点,立足洋芋特色种植优势,积极扶持并尽力打造洋芋产业集群,带领群众勇闯规模化、品牌化之路。

优良的洋芋品质、独特的农耕文化,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河湟洋芋宴”,一颗颗土味十足的小洋芋,通过“匠人”精心炒、炸、烤、炖、蒸、烩、煎等程序后,79道各色美食,不仅是食客桌上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更是生动演绎出饮食文化中饱含的浓浓乡愁。

“家的味道、家的感觉”,是定格在蔡家堡人脑海与生活甘苦共存的记忆。而“中国主食、青海味道、蔡家堡‘智’造”,则是蔡家堡人对“土特产”的特殊理解和生动呈现。

“办个合作社,既有财政奖补,又有金融支持,特别给力。”上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刘连彬做起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起并成立洋芋种植专业合作社。

分散的小农户组织了起来,通过“党建+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等方式,从田头到市场,高效聚集绿色化、融合化,进而让看似普通的绿色农畜产品革新性呈现、创新性输出。

小小洋芋闯市场,照样得过品牌关。蔡家堡乡党委政府以洋芋的“软糯香绵、风味独特”为切入点,变“平凡”为“非凡”。“以前我们的洋芋质量好,但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我们出去推销只说得出品种,人家问起品牌,就哑了。”后湾村种植大户薛文军说,现在外地都知道“北山洋芋”好,我们的产品火出了圈。

如今,蔡家堡乡携手邮政,借助“中邮惠农”平台,打通农产品出山“最后一公里”,颗颗外观饱满、个头匀称、新鲜“出土”的洋芋,经过分拣、精美包装,走邮政物流“流”向全国人的餐桌。

“这两年到村里来旅游、避暑的人越来越多,我开起了农家乐,生意特别好。”孙家湾村“桂花”农家院的老板严凯仲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有时桌子都快摆到了大门外,借力党的二十大的东风,我们更会过上好日子。”

开门是店、关门是家,像“桂花”这样的农家乐、小商超在乡上还有50多家。

今日的蔡家堡,在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蓝图里,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肥沃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个以洋芋为“本底”的特色产业向阳而生。

(责编:况玉、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