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行走高原

行走高原|居家管理中,西宁这三位市民的急事,是这样解决的

何勇 刘雨瑞
2022年11月10日15:30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莽莽昆仑,巍巍祁连;浩荡长江,蜿蜒黄河。这里是三江之源,这里是“中华水塔”。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人民网青海频道的编辑记者,从祖国四面八方走来,行走在高原的每一道山岗、每一座村庄,只为更好记录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的青海故事,为更好定格新时代里勇毅前行的青海面孔。“行走高原”:一起分享,青海精彩。欢迎提供新闻线索,邮箱:rmrbqh@163.com

10月21日下午,西宁主城区各区发布通告,实施“居家工作生活”。到10月28日,整整过去一周。

城市可以“静”下来,但人的需求不会“静态”,老人孩子生病的,孤寡老人下不了床的,孩子不在身边独自留守的,甚至孩子没了尿不湿,都是愁事。

封控期间,城市肯定有诸多不如人意,但尽最大程度去满足尽可能大的人的“急难愁盼”,是一座城市各级治理者的责任。

这几天,记者或戴着口罩、或穿防护服,奔波在西宁的大街小巷,听说了无数个故事,现择取三个。

一、开着私家车“公用”的志愿者樊牧原

悠扬的铃声响起,樊牧原接起电话,习惯性看了一眼,手机上时间,已是27日0时。

“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有人突发眼疾!流血不止,抓紧送医院!”

电话那头,城西区“民生救助平台”工作人员,紧张到语气急促。

32岁的樊牧原,是一个小租车公司的老板。这几天,成了城西区“战疫救助平台爱心车队”一员。

疫情发生前,他日子过得踏实又惬意。这3年来,频繁发生的疫情,让他生意大受影响。这轮疫情发生时,他觉得作为西宁市民,自己需要尽一份力。“或许以后有困难时,别人也能帮帮我。”

开上私家车,毫不犹豫冲上“疫线”。和他同时报到的,还有40多人,外加20名外卖小哥。车队成了城西区紧急救助的工作车队。

当天晚上,正是他值班。

匆匆打开微信,找到群里的联系方式。“您好,我是爱心车队,您现在在哪儿?”樊牧原也着急了。

“索菲特酒店!120电话也打了,救护车还得很长时间,你们赶快来啊!!我得去医院!”病人说话像连珠炮,隔着电话,都听得出她心里的焦急。

“好!马上来!你提前收拾收拾东西,我十分钟到!”樊牧原挂了电话,穿上防护服,飞驰入夜色中。

子时的高原明珠西宁,安静的像一个熟睡的婴儿。樊牧原一路飞,脑海中涌现出21日下午报到时的情景。

“大家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樊师傅已经参与十几次了。”城西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主任王宁对大家说。

21日下午,城西区发布“居家办公”公告后,指挥中心立即组建了这支爱心车队。

疫情期间,指挥中心话务量暴涨。有人请求车辆援助,有人咨询政策,还有人投诉、反映问题。

话务员不够,不得已,干部顶上!医保局、就业局……能支援的都上!

“原先话务员24个,现在又补了8个,21号就到位了。”王宁说,“一般单位,工作人员居家隔离,人数会变少,只有我们,会变多。”

26号那天,32个人接了606个电话,光是需要车辆救助的,就有133人次。“我们会分特急、紧急和一般,分类处置,像急需救治的,属于特急,话务员核实情况后,会立即派单给司机,安排车辆。”王宁说。

“真没想到,这么久!”念头一闪而过。樊牧原心里挂念着这个“特急”的单子,把车子开得飞快。

“快!上车去医院。”在酒店门口,樊牧原见到了捂着眼睛,痛苦得直哼哼的牟女士。

不到十分钟,车稳稳地停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门口。

“那我们等会怎么回酒店?”牟女士的家人没忘记问。

“放心,西宁爱心车队多得很!医院里就有,要是他们不方便,你再给我打电话。”樊牧原说完,电话铃声又急促地响起来。

“送完了吗?有一个小姑娘,20来岁头不小心磕破了,有五公分的口子……”

疫情期间,樊师傅与救助的市民合影。

二、宝妈出院回家,打不通救助平台电话,私信官方微博号后台

10月23日晚,青海省人民医院,望着刚出生没多久的粉嘟嘟的小宝宝,萦绕在卫女士和丈夫心头的,只有“愁”这一个字。

喜得贵子,咋还发愁?事情得回到几天前。

10月19日晚11点左右,卫女士突然肚子疼得厉害。丈夫爱妻心切,开上车,从城北区的家中赶到了位于城东区的青海省人民医院。

没成想,小宝宝当晚呱呱坠地,健康,活力满满。一家三口,团团圆圆。年轻的夫妻沉浸在幸福中。

但没过多久,两人就担忧起来。

“当天来医院太着急,没来得及通知彼此父母,第二天就赶上疫情,彼此父母分住在两个风险小区,赶不过来,我们年轻,又不懂得照顾孩子。”“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也都忙,我们不忍心占用医疗资源。”

年轻的夫妻,忧心忡忡,几近崩溃。

“不行,不能再等了!”23日晚,夫妻俩开始联系各种渠道回家。

他们先拨通了小区的电话。“跨区回家,我们得向社区报备,具体情况再联系您。”电话那头的管理者,告诉夫妻俩。

后又打通了社区电话。“我们可以帮忙协调,没问题。”夫妻俩长舒一口气。

但卫女士猛地想到,彼此父母无法帮忙照顾孩子,得雇一位月嫂,可此前联系好的月嫂,家住城中区,还得去接上她,才能回家。“从城东去城中,再去城北,这个难办,我们尽力帮忙。”社区说。

“再打!”夫妻俩给疫情防控指挥部、服务热线打电话,但由于疫情期间,热线承担了大部分民生诉求,打了两三个都处于占线状态。

度过焦虑的一晚后,第二天一大早,丈夫突然灵机一动。“我们去求助平台后台留言,说不定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

夫妻俩在夏都西宁微博号后台留言,讲述遇到的难题。14分钟后,工作人员询问了卫女士的联系方式。刚发过去,电话铃声就响起来:“你好,请问是卫女士吗?你们的情况我们掌握了,正在帮你们协调,稍等。”

夫妻俩抱着电话,焦急地等待。

不到两个小时,工作人员的电话再次打过来:“已协调好,你的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也留给关卡的值班人员了,到时候说明情况就能通行。”夫妻俩一个劲儿地感谢,他们收拾东西出院后,果然一路畅行无阻。

当天下午,还有工作人员发来短信,询问他们是否到家,一路是否顺利。“一切都很顺利!谢谢大家的帮助!”卫女士激动地说。

卫女士有位朋友,21号生产,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卫女士向她推荐:“你联系夏都西宁救助平台吧,他们能帮助解决……”

夫妻俩回家后,工作人员还发来短信,询问是否回家,回家过程是否困难。

三、孕妇路边等车,巡查人员送往医院

10月25日中午11时30分,城东区生态环境局医废检查组执法人员王发明在督导检查途中,一位老妇和一位孕妇突然闯入视野。

孕妇弓着腰,捂着肚子,脸色发白。老妇搀着孕妇,被压弯了腰,不停地向过路的车辆摆手。

王发明急忙停车。简单询问后得知,原来这名孕妇怀孕已8个月,这两天由于劳累,出现了宫缩,下半身剧痛,几乎不能直立行走。

王发明赶忙将孕妇搀上车,边开车边给海峡妇幼保健院打电话。他所在的医废检查组,负责巡查城东区16家医院、200多个核酸检测点、19个高风险区等,确保这些地方使用过的医疗废物一件不落地进行安全消杀处理。

海峡妇幼保健院正是他一天要去好几次的地方。

“别担心,我已经联系了保健院,妇产科的大夫就在门口等着,我们去了就能见到医生。再坚持一下!”听着后排孕妇疼痛的呻吟声,王发明安慰她说。

6分钟后,执勤车稳稳地停在保健院门口。医生赶忙上前搀扶,孕妇得到了及时救治。

“今天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在这个特殊的时候,你们帮了我们的大忙。谢谢,谢谢!”老妇连声道谢。

“工作十年了,我第一次碰上如此紧急的事儿。我的妻子也怀孕6个月了,今天能帮助你们,我心里真的很开心。”王发明说。

王发明和同事把孕妇送至海峡妇幼保健院门口,妇产科医生在等待。

(责编:陈明菊、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