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江源大地, 一场“加”与“减”的高质量变革

王菲菲 肖有青
2022年08月22日08:44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为企业松绑、为百姓省力、为创新清障、为公平护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在江源大地上拉开序幕——

打造“一张网”、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发展的蓝图正一步步走向现实,不断激荡着改革浪潮,释放出社会发展的活力。

今天,在“加”与“减”的抉择和实践中,青海迈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放管服”改革已经取得超出预期的进展,“放”要放得开,“管”要管得住,“服”要服务好,三管齐下,互为支撑,在释放经济活力、激发社会创造力、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不断开花结果。

“放”: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激活经济发展新活力

迈入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发展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就要放出活力、放出创造力。

五年来,青海省累计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42项,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70.4%,行政审批保留事项全国较少、西北最少;证照分离改革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开展成品油市场综合监管改革试点,实现对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联合审批、对成品油市场主体综合监管和联合执法,做到简政放权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机统一,得到国务院职转办肯定;“减证便民”第三方评估入选国务院职转办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100例。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推动简政放权,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做好“舍”与“得”,精准分析其中的“痛点”与“难点”,青海做了什么?

按照“11+X”行政权力事项及公共服务事项等类别,逐条逐项对各部门权力事项进行审核,形成《青海省37个部门权责清单通用目录(2021版)》。

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对31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5个工作日以内,同步实现企业开办“一窗、一网、一事”通办。

印发《青海省全面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方案》和《青海省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实施方案》,梳理出30项推行告知承诺制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和79项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事项清单,明确告知承诺制工作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为企业群众提供高效便利服务。

在变革职能、下放权力的道路上,青海步履坚定,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

翻看全省改革“成绩单”,惊喜无处不在。全省新开办企业全程网办率达97%;截至6月底,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54.3万户,是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75倍,增长超过34.57万户;全面取消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出台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近三年累计减税降费197.4亿元;建成运行“青信融”平台,为13.2万户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截至8月19日,发布金融产品389项,发放贷款54.79亿元。

“管”:做好加强监管的“加法”,优化市场营商新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之举。

去年,青海省编制并发布《青海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1年青海省营商便利度为82.37%,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全省开办企业环节由3个工作日压减至2.5个工作日内,西宁市压减至1个工作日内,跃居全国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城市之一。

在开办企业时间率先步入“1时代”的背后,标志着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开启营商环境法治化新征程。

2021年,青海省出台《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百项工作举措、分类完善配套政策、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施集中攻坚行动、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全面建立了营商环境“1+N+M”政策体系,出台251项硬核举措,80%已落地见效。

“简政”并非简单的“减政”,只有科学有效地“管”,才能促进更大力度的“放”。在青海,“公平监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铺设了一张结结实实的“防护网”。

那么,要如何“管”出公平?

青海给出了这样的答卷: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举措,把“互联网+”充分融入到市场监管事中、事后各环节,着力构建新型市场监管体系,补齐传统监管短板,与此同时,在监管各类市场主体的过程中,大力推行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精细化理念推进“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实。

用好“互联网+监管”这把规范市场秩序的“金钥匙”,是企业成长、城市发展的成功密码。目前,青海实现了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省政务服务网等系统和平台的对接工作,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联合监管等提供支撑。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强化信用监管就是为市场经济筑牢根基。据了解,青海省已实现对全省12.7万户企业的信用风险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提升了监管效能。信用风险分类、重点领域信用监管、信用修复等多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35个领域73个抽查事项纳入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调整更新“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常态化。

“服”:做好优化服务的“乘法”,提升服务发展新效能

2021年湟源县税务局纳税人满意度工作全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100,政务服务日益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这看得见的变化,得益于青海省“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管”得住,更要服务得好,“让数据多跑路,让申请人少跑腿”,办事流程不断优化。

如今,在青海省各地,“盖不完的公章”“走不完的流程”已经成为过去时,“一网、一门、一窗、一次”时代已然来临,“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优化服务的具体举措让企业和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

“一网通办”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大开便利之门。

积极推广应用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推进事项办理“统一门户”和省域内网上通办。深化拓展“青松办”功能范围,积极推动覆盖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向“青松办”移动端拓展。

“跨省通办”则让政务跑起来,服务好起来。

围绕与企业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需求,结合实际开展具有青海省特色的“跨省通办”工作,累计120余项高频省政务服务事项与国家同步实现“跨省通办”。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区域性“跨省通办”联盟,签订《政务服务“丝路通办”合作联盟协议》,促进区域“跨省通办”迈上新台阶。

优化政府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青海省启动建设政务服务五级联动体系,加快青海政务服务二期建设进程,在16个地区开展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中心试点推广,涵盖了民政、社保、医疗等155项服务事项。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放管服”改革任重而道远,说到底,这场“加”与“减”的高质量变革就是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责编:杨泽秋、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