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 强化省会担当 打造标杆城市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文旅系统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生态旅游发展各环节,建立健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目标,深入挖掘特色资源,优化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布局,构建多元化生态旅游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综合服务供给能力,扛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省会担当。
筑牢生态屏障 夯实生态旅游发展基础
一是着眼西宁实际,围绕加大生态保护,弘扬河湟文化,构建生态旅游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等重点工作,立足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的工作目标,制定《西宁市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方案》,从6个方面部署26项任务,确保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二是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国家级西宁环城生态公园建设,规划建设217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芯森林公园,6540亩的园博园,建成14个公园游园,生态型国家4A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15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1个,推动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共同提升。
大黑沟森林公园。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上山庄花海景区。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丰富旅游产品 推动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综合生态旅游资源,依托西宁自然生态环境、地热温泉和民族医药等资源,实施文旅投资项目105项,完成投资30.5亿元,推进大通东峡旅游度假区、火烧沟康养小镇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等服务业实现融合互动发展。二是出台《西宁市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打造唐道637、力盟商业步行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成马佳肴民族文化产业园、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新华联石榴籽园特色街区等特色文旅产业项目,推动旅游与休闲街区、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提升西宁市文化交流中心品牌形象。三是以湟水河沿线、时代大道—河湟文化产业园沿线、大通东峡—鹞子沟沿线、109沿线为依托,推进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实现生态风景道品质不断提升。申请省级补助项目18项,下达补助资金1634万元,建成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河湟精品旅游民宿7个、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20个,打造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精品线路15条。
群加国家森林公园。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乡趣卡阳景区。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完善基础设施 共建生态旅游集散中心
紧抓“一带一路”“兰西城市群”建设等机遇,依托对口援宁、兰西城市群、甘青大环线、西部自驾车联盟等平台,建立旅游共建联席机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积极构建生态旅游联动体系。着力提升旅游服务基地作用和集散中心功能,加快西宁空港建设和西宁至海北、海西、黄南和格尔木的高速公路及服务体系建设,将西宁区位优势转变成为旅游发展新动力。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通过开展旅游线路标示牌的升级改造工作,加快旅游厕所的改建、扩建,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助力旅游中心城市快速发展。推动盘道花田、苏尔吉、云谷川等旅游示范景区按照国家A级景区标准建成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健全导览解说、信息咨询等服务,建成集散中心9处,旅游咨询中心17处,旅游厕所116座。支持旅游停车设施改造提升,完成云谷川、慕容古寨、千紫缘、小高陵等旅游景区新建改建停车场面积约6000平方米。
北川河湿地公园。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下一步,西宁市将按照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区域合作共建工程、目的地体系构建工程、产业体系建设工程、旅游服务提升工程、资源保护与环境提升工程、市场主体培育工程、生态品牌营销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生态技术创新工程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创新业态发展,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与河湟文化、农业、教育、医疗、科技、交通等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优化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布局,构建多元化生态旅游体系,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综合服务供给能力,扛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省会担当。(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青海:夏山如碧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 青海省东部的峡群寺森林公园群山起伏、绿意盎然,林间的白杨、零星点缀的野花、青青草地、涓涓细流清新自然;各种乔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湿润,散发着芬芳;古刹掩映在深林之中,神秘悠远。峡群寺森林公园所在的峡群林场是天然次生林,林向整齐,由成片的天然云杉、山杨纯林,少量云桦混交林及人工青杨林组成,高山杜鹃、金露梅、银露梅等灌木镶嵌于林间,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