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合作专题>>青海智库建言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关键在人才

薛华菊
2021年12月03日18:56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要求,大力推进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青海省委党校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展深入研究,现形成系列研究报告,以资参考。

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关键在人才,专业人才是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建设的根本保障。

一、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人才瓶颈

(一)旅游人才培养同质化,高端人才缺乏。由于专业师资力量不足,青海省院校旅游专业培养定位主要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才、导游服务人员,对生态旅游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生态保护人才、文化发掘人才缺乏直接对口的专业培养,造成旅游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特别是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自然教育、民族生态文化、高层管理、项目规划、投资分析、环保技术、小语种翻译等高端人才严重缺乏。

(二)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接替不足,断代趋势凸显。青海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资源类型丰富,然而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却出现了严重的断代危机。一方面,年轻一代对原生态文化的学习和继承缺乏内在动力。在信息化时代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当地年轻一代对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深入学习了解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深刻认识,随着老一代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失传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边远地区的年轻一代大多选择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就业,民族地文化传承人才外流至发达地区现象突出,造成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断代。

(三)导游人才素质良莠不齐,结构不合理。导游是地方文化的活名片,民族地区的导游人才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表达是否准确到位,决定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特色和魅力。目前,青海省导游从业人员约2000人,其中绝大多数为中职毕业的初级导游,高层次的生态导游严重不足,导游结构失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的导游人才流失率高,既懂民族语言又懂普通话的导游少之又少,且不愿意到偏远的高海拔地区工作。

二、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人才培养建议

(一)成立生态旅游研究院,提供智力支撑。依托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成立生态旅游研究院,开展生态旅游相关的研究、决策咨询、规划以及培训工作,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智力支撑。

(二)增设生态旅游相关专业,实现梯度人才培养。整合青海省本科院校资源与师资力量,依托青海省优势师资及学科专业基础,通过增设生态旅游等相关专业,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次的学术型和专业技术型人才梯度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增设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专业,培养具备导游、森林动植物鉴赏、旅游市场营销、生态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本科专业中增设生态旅游、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化产业管理、民族旅游、体育旅游等本科专业,推进跨学科领域人才的培养,培养能在文旅行业从事相关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研究生培养中增设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研究、民族文化生态、民族生态学、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等研究方向,重点培养生态旅游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

(三)分级分类开展生态旅游培训,提升培训效果。生态旅游领域涵盖范围广,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对人才的规格、层次的需求各有不同。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需求与学生择业的要求,积极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加强院校、企业、政府协同育人机制,依托省教育厅和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建指导的青海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文化旅游产品IP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开展生态导游及志愿者的分级分类培训工作,包括技术技巧能力、安全能力、组织能力、讲解能力、应变能力等。

(四)多渠道吸纳对口院校师资,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首先,依托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2022学年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申报专业师资需求,利用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退休教师优势资源,充实青海师资力量,促进青海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其次,加大与对口支援院校间的教学、科研合作,强化对口院校的帮扶力度。再次,采用调动、外聘、招聘、引进等方式,吸纳青海省内外的优秀生态旅游人才,补充生态旅游相关专业师资。最后,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力度,提升教师实践操作技术和能力,构建融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技术能力于一体的教师素养新体系。

(作者系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刘沛然、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