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逐梦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述评(下)

程宦宁 牛玉娇 陆广涛
2021年09月17日09:22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童声合唱团在外地演出。

感恩广场上的雕塑。

党员干部在抗震救灾纪念馆内认真学习。

翻拍抗震救灾纪念馆内的一幅照片。

抗震救灾纪念馆的一角。青海日报记者 牛玉娇 陆广涛 程宦宁 摄

蓝天白云下,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巴塘草原秋高气爽,正张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玉树市区内蜿蜒的巴塘河紧紧依偎着当代山,在夕阳中交相辉映。每当傍晚来临,人们在大大小小的城市广场上载歌载舞,跳起欢快的锅庄,唱着幸福的歌谣……

玉树灾后重建实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伟大目标,新家园让玉树人民有了温暖的港湾,新校园让莘莘学子走向了光明的未来,玉树这座城市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成为青藏高原上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和青海涉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并坚定自信地走在了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

千帆过尽,尽自从容。地震和重建催生出“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始终激励着玉树人民,用始终奋进的姿态,持续迸发着昂扬向上、欣欣向荣的精气神。一年一变化、一步一发展,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无疑成为了玉树的“传家宝”,成为了逐梦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用童声播撒感恩之情

“古老的玉树是我的家乡,这里的花朵鲜艳夺目,这里的资源丰富多彩,这里的人民开拓勤劳,我们玉树建设得更加富饶,更加美丽……”

在玉树市第一完全小学少年宫内,藏族童声合唱团35名学生正在音乐老师白玛拉措的指导下练习这首《美丽的玉树》,孩子们纯洁的歌声婉转悠扬,如天籁般回荡在校园内。这首歌是藏族童声合唱团在2019年“天籁之音”藏族童声全国巡回演出时所唱的曲目,孩子们用动听的歌声表达着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新玉树幸福祥和的精神面貌。

大爱无疆,歌以咏之。带着玉树人民的感恩之心,2016年,在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的支持下,玉树市第一完全小学的29名学生组成了藏族童声合唱团,民族歌舞团团长扎西多杰为合唱团作词、作曲并指导,自2016年成立至今,合唱团已参加玉树地区各类比赛活动数十场,并利用假期时间赴北京、上海、广州等18个城市进行巡演,用他们天籁般的童声和自信快乐的姿态,感动了无数观众。

现在,合唱团的孩子有35个,都是玉树市第一完全小学中四五年级的学生,一年又一年,合唱团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孩子们始终用歌声和表演传递着正能量与希望,带着玉树灾后重建的崭新面貌走向中国舞台,表达着新玉树42万各族群众对党和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

童声合唱团的每一位老师都用行动和爱践行着自己的职责,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播撒下了热爱家乡、传承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种子,让他们怀揣感恩,不忘初心,奋进努力。

今年上6年级的永吉卓尕是合唱团中的一员,她说:“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玉树地震,但我的阿爸经历过,他是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他常教导我和妹妹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国家。我很喜欢在合唱团唱歌,我最喜欢唱那首《再唱山歌给党听》,每次唱这首歌我都有点激动。”

白玛拉措说:“合唱团的孩子们虽然都很小,但他们都有颗感恩的心,之前在合唱团中的那些亲历玉树地震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离开了完小,但合唱团始终在教导孩子们牢记玉树抗震救灾的历史,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们优越的教育环境,我们要当好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承者,把歌声献给祖国,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用歌声展现大爱,展现新玉树的风采,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

用活红色资源接受精神的洗礼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全面记录高海拔地区抗震救灾艰难历程的纪实性展馆,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位于玉树市结古镇治曲路,用地面积约为5776平方米,其中遗址占地面积约498平方米,由地震遗址、纪念馆主体及感恩广场三部分组成,建筑分地上一层,地下两层。馆内由序厅、祈福厅和五个主题展厅组成,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真实的场景,诠释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站在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前,最为显著的标志建筑就是感恩纪念碑,看着救灾英雄群雕,仍能感受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人员以及从全国各地,大江南北聚集而来的各种救援队伍和力量,不畏艰难、无私奉献、敢于挑战,建设新玉树的那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时光。

“2010年4月14日早晨,玉树州委、州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全州6县和州直机关40多个部门的党员干部克服余震危险,走村入户,查看统计灾情,组织自救,为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赢得了宝贵时间。很多干部亲人遇难、房屋被毁,但是,他们顾不上悲痛,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里久久回荡。

来自州直机关团员青年、青年创业者代表、州利民学校团支部的40余名青年认真专注地聆听讲解,被生动鲜活的党史故事、感人至深的先烈事迹、深入浅出的精彩讲解所吸引,纪念馆里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听完讲解,团干部代表李佳柠、州国税局党史办宣讲员吴昊、美团负责人尕玛义西、州中学青年教师桑吉卓玛、青年创业者代表才丁扎西、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讲解员才仁巴毛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他们的玉树抗震救灾小故事。

抗震救灾纪念馆馆长叶周才仁说:“今年以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好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对讲解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全方位提升讲解服务水平,打造亮点,彰显特色,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代入感、体验感。从今年三月份至今参观游客统计约2496人,机关企业开展学习共计36次,全市各中小学共7次。”

把抗震救灾精神讲给更多人听

“‘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是属于每个青海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讲解员更松拉吉的声音清澈响亮。

十一年来,无数人来到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在这座肃静、庄严的馆中感怀,也在这里对新玉树新生活寄予希望。更松拉吉也一遍又一遍为人们讲述其中的故事。作为自己的家乡,那一天对于更松拉吉来说,真实又具体。

地震发生时,更松拉吉远在外地求学,得知地震,心中满是心痛和无奈。看着一篇篇新闻报道,听着一段段亲人的诉说,翻着一张张痛心的照片,也让她再一次重新定义了自己对故乡的爱,并暗自下定决心:“毕业后,我一定要回去,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

毕业后的更松拉吉选择回到故乡。她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玉树人,关于抗震救灾精神,曾经我是听故事的人,再到后来成为见证故事的人,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以来,一次次不论民族、不分你我的守望相助、不离不弃;一段段生死守护、前赴后继的执着坚守、接续传承……我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把玉树这座民族大爱镶砌而成的高原新城,将这片土地的幸福和感恩讲给更多的人听。”

更松拉吉走进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她的心灵被这里的每一组数字、每一个物件、每一处场景和每一点记忆深深地震撼着。

也是这次偶然的机会,更松拉吉有幸成为抗震救灾纪念馆的第一位志愿讲解员,对于她来说,“每次讲解都不断提醒她要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亲人。”

从那天起,早晨发声练习,午间听名家诵读,晚上模拟讲解几乎成了更松拉吉的必修课。

灾后重建让玉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松拉吉的工作内容也多了起来。她需要向游客介绍的,不再仅仅是地震遗址,还有震后十一年“新玉树”展现给世人的新面貌。从巴塘公园到玉树风情街,道路整洁,山明水秀;从禅古村到甘达村,以藏式为主的民居全部采用框架、钢架、木质和轻钢结构,按8级抗震设防;公共事业建筑按9级抗震设防……“现在从建设到发展,都是很有安全感的。”

随着玉树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玉树,更松拉吉的讲解工作还将继续,也将被赋予更多意义。

(责编:陈明菊、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