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六个立足引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会议现场。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奋进‘十四五’是一段新的接力赛和长征路,唯有实干才能把蓝图变为现实,唯有奋斗才能把愿景变为实景。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以‘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贡献湟源力量!”7月26日,在湟源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湟源县委副书记、湟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代县长)董峰作了政府工作报告,铿锵有力的声音引得现场阵阵掌声。
树立信心,乘势而上。湟源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将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调研湟源县工作时提出的“六个立足”作为下一步发展的目标要求,谋划各项工作,树立信心、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奋力开创湟源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立足中心定位,走高质量发展赶超之路
未来五年,湟源县坚持“产业是发展根基”的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围绕“四地”“两体系”建设,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上谋实招、求实效,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新型产业,推动产业发展年年都有新变化。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地理标识农畜产品,推动26项高原动植物精深加工项目落地建成,培育以青稞、树莓、沙棘为原料的特色加工产业,整合全县陈醋企业资源,打响湟源陈醋品牌。把新能源、新材料、新型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深化大华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大华工业园区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入园企业达27家以上。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中小微企业线上线下金融服务供给,扩大银行信贷业务规模,探索建立“互联网+科技超市”服务新机制,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依托电子商务渠道和网络宣传平台,做大做强“湟源臻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助力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市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80%,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立足资源禀赋,走高质量发展魅力之路
湟源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以全域旅游、精品旅游为抓手,加速形成湟源旅游品牌,持续扩大旅游核心竞争力,努力将湟源打造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示范县。
按照“一心两轴”布局,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河湟文化、昆仑文化保护与开发,大力挖掘唐蕃古道、环海商都等多元立体文化资源,推进长城文化公园展示中心、卡约文化遗址公园等建设项目,规划建设丹噶尔古城演绎厅,演好“文成公主”“茶马商都”故事,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发展文化遗产游,开展“湟源排灯”品牌、非遗传承及非遗综合体验馆建设工程,实施创意商品集散中心、镇海协营等4个文旅融合项目,做活古城夜间和假日经济,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实施小高陵党史文化长廊等建设项目。提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引入体验参与、休闲娱乐等元素,开发一批“旅游+体育健身、+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等项目。
会议现场。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立足生态安全,走高质量发展绿色之路
湟源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心怀“国之大者”,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取暖清洁化、天然气进村等项目,抓好大气污染清单式精细化防控治理,提升精准治污能力。压实河湖长制责任,落实排污口、垃圾处理站常态化监测,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善重点监控点位布局和监测网络,做到污染防控全过程监管。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复审工作,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推动资源有偿使用。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实施年处理80万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等环保项目,扩大光伏发电覆盖面,构建光伏行业绿色产业链。
立足三乡工程,走高质量发展幸福之路
湟源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素质,繁荣农村文化。
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持续完善脱贫村、脱贫人口后续帮扶机制,分类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实现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推进村集体经济再创新高,确保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做实“市民下乡”、做优“能人回乡”、做特“企业兴乡”,提升农村对市民的吸引力。加强用地、培训、金融服务等支持力度,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返乡能人、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发展高品质农家乐或乡村康养等新创意。遵循“一线一风格”原则,创新高原城镇和乡村发展新模式,加强古建筑古村落、遗址遗迹的保护。实施农村人饮工程更新改造等6项工程,提升群众饮水安全质量,改善耕地灌溉条件。统筹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巩固提升厕所革命成果,完善农村垃圾分类处置配套设施。
会议现场。湟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立足改善民生,走高质量发展宜居之路
湟源县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把县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聚焦干净、宜居、人文、特色四大要素,打造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独具魅力的特色县城。
按照全域全要素空间规划管控要求,扎实推进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城镇开发边界控制性详细规划。构建商品房、租赁房、安置房和租购并举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国家棚改、旧改政策,集中整治和改造老社区、老街区、棚户区。坚持产城融合,统筹建设城市休闲街区、城市绿道、慢行系统等城镇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驱动城市更新完善。强化就业保障服务,力争每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探索开展残疾人集中式托养、就业和康复。实施60个农村老年之家、3个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加快县中医院康养中心、县人民医院医疗提升改造等21个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医疗硬件水平,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立足党建引领,走高质量发展和谐之路
湟源县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理念,紧扣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要求,把党的建设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持续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增强社会治理总体效能。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能力,及时排查各类事故隐患,全面提升社会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上防控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坚持创建工作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社会,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坚持厉行节约,合理利用,把“保运转”放在突出位置,为干部干事创业做好保障服务。强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发挥审计、统计作用,持续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监督,严厉打击公共资源交易、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不法行为,切实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开展矛盾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试点。统筹推进“互联网+治安、交通、城管”,让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智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