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上的生命故事

——西藏军区青藏兵站部聚焦使命任务加快转型发展纪实(七)

2020年12月18日09:31  来源:青海日报
 

四千里风雪青藏线上的汽车兵。

  一位是在戈壁滩上种植蔬菜的专家,一位是勇闯雪域的汽车兵,还有一位是挽救生命的军医,他们看似不同却又相同,讲述了一段段青藏线上的生命故事。

  培育生命的果实

  位于柴达木盆地腹地的格尔木市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在这样一片飞沙走石的荒滩上种植蔬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青藏兵站部某汽车运输旅的官兵们却在这片荒凉之中接力培育出了一片绿意盎然的蔬菜生产基地。

  走进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文化长廊,立刻就被绿色簇拥,整条长廊都被南瓜的藤蔓从顶部环绕,头顶悬垂着颜色各异、大小不同的南瓜,与长廊之外仿佛两个世界。

  “这个叫‘黑板栗’,这个叫‘红灯笼’,那个叫‘小刺猬’……”长廊里的每一种南瓜,班长冯力都根据它们的形状颜色起了名字,介绍时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孩子。

  长廊在冯力和几位战士的精心维护下,不光成为了官兵们参观游览、开展活动、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也成为了展现高原军营文化、展示高原军营生活和高原军人风貌的窗口、平台和名片,经常会有周边的村庄单位来参观取经。

  “蔬菜生产基地从1997年开始建设,在一代代官兵的努力下,如今发展到了14个温室大棚和3个日光棚,每年能生产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南瓜等30多种蔬菜13多万公斤……”冯力热情地用他种出的西红柿招待了我们,味道尝起来格外香甜。

  “今年我可能就要退伍了,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种出西瓜。”冯力说,六年前回到山东老家时,他专门学会了西瓜的嫁接技术,想要试一试这件在格尔木谁也没有干过的事。

  “盐碱土上很难种活植物,我就拜托上青藏线的汽车兵带回一些牛羊粪,再去城郊挖一些土来改良土壤。”为了让嫁接西瓜的成功率更高,冯力还专门去请教当地园艺专家。

  第一年冯力尝试嫁接了三十个西瓜,对这些西瓜可以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格尔木的昼夜温差大,西瓜很难长成,冯力每天晚上都会来棚里打开电暖器、给瓜盖上毛毡,第二天早上或者中午再来给西瓜“透气”,他每天都至少来看三遍西瓜。

  “有些瓜因为缺乏热量根本长不熟,有些因为地不保水干死了,还有些浇了水后嫁接的伤口却腐烂了……最终三十个瓜只活了两个。”在连续尝试三年后,格尔木的自然气候最终还是让冯力放弃了嫁接西瓜。

  但一次次的失败还是积累了经验,在这些年的不懈尝试下,冯力最终试种成功了五六种新的水果蔬菜。

  有人提起钢枪保家卫国、有人掌握方向盘驰骋在青藏线,只要能干出一番事业都是英雄。冯力说他就是喜欢种菜,只要从早到晚看着棚里的温度湿度变化,一次次种出更多种类的水果蔬菜,在荒凉的戈壁滩中为官兵们打造出一个能尽情享受绿色的家园,他就是充实、幸福的。

  跨越生命的禁区

  黝黑皲裂的脸庞、稀疏的头发,脸上写满了高原战士独有的木讷和沧桑。初次见到青藏兵站部某汽车运输旅的汽车兵王建锋,很难将他和“90后”联系到一起。

  当兵15年来,王建锋驾驶着车辆先后安全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九十余次,圆满完成装备转运任务六十余次,大家都说他是青藏线上汽车兵的一个传奇。

  2005年冬,王建锋从陕西老家澄城县来到“高原兵城”格尔木市,如愿身披“橄榄绿”,成为了一名驰骋在四千里风雪青藏线上的汽车兵。

  “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和红旗车驾驶员,获‘优秀班长’称号3次,嘉奖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担任班长期间,所在班级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每个荣誉的背后,都有一段在“生命禁区”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建锋记得,在一次运送物资的任务中,当车辆上行至海拔4600多米的沱沱河地区时,王建锋所在班的一台运输车突然冒起蓝烟,并且动力不足,待到兵站后经“诊断”,是喷油嘴烧裂掉进了缸体。

  此时天色已晚,王建锋带领着驾驶员和副班长开始排除故障,先是拆除喷油嘴、缸筒、活塞,检查活塞壁有没有划痕……就在他们打着手电刚刚修到一半的时候,天空中却下起了大雪,温度迅速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

  尽管三个人都穿着大衣、戴着棉帽手套,但双手还是被冻得不听使唤,秉承着不带故障上路的原则,几人在刺骨的暴风雪中连续奋战四个多小时,才将车辆恢复正常,等钻进兵站宿舍休息的时候,才发现身体被冻得快失去了知觉,浑身上下沾满了油和雪水。

  在高原执行任务总是危险相随,还有一次在执行前运任务时,当车队行驶至海拔将近5000米的陌生地域,前面的车辆突然停了下来,收尾车里的王建锋第一时间就赶去前面了解情况。

  到达现场后,王建锋发现一辆运输车的挂车部分在转弯处陷入泥泞路,车辆倾斜严重,他立刻组织人员向倾斜的一侧垫入石头和掩车木,由于车体过重,泥泞路不断下陷,如果不及时制止,车辆上的装备很有可能会翻下装载车。

  王建锋第一个跳进泥坑,用千斤顶找好支点并顶住车板,一连用了5个千斤顶才勉强制止车辆的倾斜。等从泥坑里爬出来的时候,战友们发现,在泥坑里忙了五六个小时的王建锋脸色苍白、嘴唇乌紫,下半身上布满泥巴和冰碴,等到指挥所有车辆顺利通过后,王建锋的腿脚早已麻木得无法动弹。

  15年间,王建锋带过的车队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岁月荏苒,他也从当年的那个新兵“蛋子”,变成了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王建锋的故事只是高原汽车兵们的一个缩影,自1954年第一批汽车兵上青藏高原执勤以来,66年里,一代代汽车兵把自己宝贵的青春乃至生命留在了漫漫天路之上,留在了雪山冻岭之间。

  担起生命的重量

  由于缺氧,我们在海拔4536米沱沱河兵站的一夜辗转难眠,还出现了头晕、恶心等症状,只有切身体验过高原反应的痛苦,才能理解青藏兵站部常年驻守在高海拔地区的官兵们的奉献。

  从踏上青藏线开始,高原反应的风险就一直相伴而行,它的危险性在于症状严重时,在渺无人烟的高原上很难及时受到救助,这时能有一位医生就显得尤为可贵。

  “我当军医13年了,见过太多的高原反应,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只是出现不适,有些则险些将性命丢在了高原。”兵站的军医刘德义说他不知多少次将危急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抢回。

  “救命啊!救命啊!”2010年一天的半夜12时,兵站门外突然传来了呼救声,原来是一位大车司机送来了一对50岁左右的夫妇,他们的车坏在了路上,丈夫却在这时出现了呕吐、头痛、头晕的高原反应,好不容易拦下大车后,司机紧急将他们送到了兵站。

  “当时那位丈夫头痛得非常厉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可能就会发展成肺水肿、脑水肿,最终危及生命。”刘德义将夫妻俩带到了卫生室,给病人吸了氧、吃了药,一直在旁边观察到凌晨四时才回去睡觉,第二天,病人的高原反应终于有所缓解。

  近些年,兵站的医疗保障能力越来越强,不仅换装了新的制氧设备,还建设了“微压氧舱”,很多战士休假回来后出现头痛,如今就能用微压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症状,但像刘德义这样经验丰富的军医还是非常宝贵。

  “两个孩子一直都是由妻子在抚养,家属每次叫我回去的时候我都很矛盾。”一边是对家人的愧疚之情,一边是放不下兵站的战士们,刘德义说,“很多次报告都写好了,但最后又没给领导交上去。”

  “毕竟是待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还是舍不得离开。”

  最终,刘德义依然选择了留在雪域高原,选择了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