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莉对绣娘们进行技术指导。图片由青海素隆姑公司提供
“青绣”,这个与青海省“拉面经济”相得益彰的特色文化产业,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走出青海,成为青海的新名片,成为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而青海素隆姑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青绣产业的龙头企业,正借着这一“东风”,让更多贫困户和农村妇女就近就业,脱贫致富。
青海素隆姑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扶贫产业园,公司响应时代号召,顺应时代潮流,以独特的土族盘绣为切入点,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族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及时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努力做大非物质文化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
近年来,素隆姑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倡导“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市场”的生产销售经营模式,在各乡镇村设立基地和扶贫车间,免费为贫困户和农村留守妇女培训,提供原料,与农户签订半成品收购协议,助力贫困户就近就业,稳定脱贫致富。
公司法人苏晓莉说:“我们辐射带动了当地1.5万人参与刺绣手工艺制作,其中贫困户460余人,平均每人年增收2万余元。同时,给贫困户增设商品销售门店,引导贫困户经商做买卖,月增收3000元到4000元。我们还致力于青绣及其民间手工艺品的研发、销售和推广,有效推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进一步加快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
互助县丹麻镇的索卜沟村,是“依山不傍水,没有水浇田,人均两亩地,旱涝常歉收”的贫困村。再加上村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家家户户的收入大多是靠着家里的两亩三分地,兴许也有几家的男人外出打工的,但妇女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语言不通,只能一直在家操持家务。
虽然情况如此艰难,但土族盘绣却是村里每个“土族阿姑”都熟悉的一门手艺,上到八九十岁高龄的老奶奶,下到正在上学的小女孩,个个可以称得上是巧手的绣娘。这么好的技术当然得要用起来。
通过索卜沟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牵线搭桥”,青海素隆姑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与索卜沟村签订了盘绣收购订单,发展起“政府+企业+农户”的盘绣产业模式。紧接着,接受公司培训、公司派发订单、公司收取绣品、计件发放工资,全村从最初的七八名绣娘到现在的近百位绣娘参与进来,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7000元以上。
村里还盖起了一座盘绣扶贫车间,既是生产车间,也是产品展销中心。下一步,绣娘和驻村工作队还准备在车间里学习直播带货,利用网络直播的魅力将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
村里39岁的绣娘索英梅这几天正在北京接受“青绣高级研修班”的培训,“要不是在素隆姑公司上班的机会,我也不可能来到北京学习,学到了东西开阔了视野,真是太激动了!”要知道在苏晓莉走村入户遇见索英梅之前,索英梅一家都过得十分艰难。
索英梅的丈夫患有风湿病无法外出打工,儿子患有先天性青光眼,再经过几次手术后病情有所好转,女儿又患有白血病,一家人在治病上花费了很多钱。去年十月份,索英梅接受素隆姑公司的订单开始制作绣品,今年还去了公司上班,每个月3000元的收入为家里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我现在钱也挣上了,家里的活也能顾上了,还能照顾好家里人,比以前真的好多了,以后我就把每件绣品都用心绣好,多绣上点,多挣点钱。”索英梅的生活因为素隆姑公司而重新燃起了希望,她也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了期盼。
据悉,截至目前,与素隆姑公司达成协议,长期从事青绣的绣娘有2000余名,季节性绣娘7000余名。2019年,加工青绣产品及手工制品约60万件,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其中,通过淘宝直播“网红”薇娅在线推销青绣产品,销售额达到712万元。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素隆姑公司也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分散居家制作,为绣娘派发订单4万余件,截至2月底互助县青绣产业实现销售额210万元。素隆姑公司实现销售额78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42万元。春节期间,青绣产业辐射带动全县1000余名绣娘人均增收1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