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怒放香自来

2020年12月12日09:24  来源:青海日报
 

图为牡丹园美景。通讯员 王艳 摄

  白墙黛瓦檐角婆娑,木质栈道蜿蜒盘旋,吱呀水车吟唱着古老歌谣……这不是风景秀丽的江南小镇,而是地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脑山地区的“明星村”——西沟乡南垣村。

  鲜花开在脱贫路上

  从民和县城沿着川官公路向西南行驶20公里,便来到了素有“民和水塔”之称的西沟乡。西沟乡地处拉脊山余脉南大山山麓,由于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夏季气候凉爽宜人,因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有的自然禀赋,把西沟乡造就成为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

  南垣村就是位于西沟乡西北部的一个贫困村,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50人。这个远藏深山人未识的贫困村,如今因牡丹闻名,一度被人们称之为牡丹花村,南垣村也因鲜花盛开走出独有的特色脱贫路。

  2016年,民和县绿禾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投资3586万元,流转土地86.7公顷,实施牡丹休闲园项目,建成牡丹、油用牡丹、薰衣草、宿根花卉、桃花岛、鲁冰花等6大观赏区,其中66.7公顷油用牡丹种植收益和发展前景更是令人称道。

  “起初,计划在南垣村建牡丹休闲园项目有顾虑,毕竟要流转这么多土地。前期从游客吸引、花海运营、牡丹销路等方面作了可行性分析,最后通过‘公司+农户’模式确保群众收入,花海运营后解决了150个贫困户就业问题。”西沟乡党委书记马学贵说,乡党委政府也积极从县水利局、交通局、文体旅游局争取项目,给牡丹园建设运营提供硬件支持,现在牡丹园已成为民和县具有代表性的推广名片。

  驻村第一书记马红说:“为解决牡丹园‘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问题,我们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使整个南垣村风貌与牡丹园发展相匹配,争取到300万元资金对旅游道路进行拓宽,不仅打通了游客上山观赏路,更是打通了南垣村村民的致富路。”

  今年5月,随着鲜花次第怒放、乡村旅游道路的拓宽,牡丹园迎来了首批游客,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发挥“牡丹效应”促增收

  牡丹自古以来就有“百花之王”美誉,南垣村牡丹园所种植的牡丹更是出身名门、身价不凡的油用牡丹,花可供观赏,籽可以榨油,花蕊晒干后可做茶,花瓣和花叶可提炼制出化妆品,根又可以入药,可谓一身都是宝。

  在牡丹园景区内,贫困户曹廷辉用牡丹籽油代替菜籽油,给传统凉面赋予新“美味”密码:“用牡丹籽油拌的凉面,看起来跟普通凉面没啥区别,但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花香味,吃进嘴里清香爽口,很受游客欢迎,一天收入200多元!”

  说起收入,贫困户白占红说:“以前外出务工累死累活,收入还不稳定,现在在家门口有了正经的工作,一天收入7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每亩700元,一年最少也有两万多元的收入呢!”

  陈胜英是由发展养殖业而脱贫,他说自打牡丹园开了园,他就把自家的土鸡、土鸡蛋拿来卖,由于品质好、价钱实惠,甚至游客上门“抢”购,以前货找人,现在人找货。

  景区负责人何志栋介绍,牡丹园为村民带来的联动效应的同时,油用牡丹本身的叠加效果远不止于此,随着油用牡丹开发和利用,目前已成功注册“紫斑”“青藏紫斑”“紫丹御”商标,已加工生产出“紫斑牡丹籽油”“青藏紫斑牡丹酒”“紫丹御牡丹多肽面膜”等产品,这几款产品填补了青海省油用牡丹产品空白。

  一场花事动人心

  随着更多游客被南垣村牡丹园吸引,为了让景区不仅仅停留在只满足游客吃住行娱浅层,走品牌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乡村旅游开发新元素,为景区注入时尚符号,西沟乡党委乡政府又在谋划可持续发展、可长期收益的路径。

  西沟乡组织委员马毓杰说,正在建设中的牡丹文化墙就是将人文气息融入自然观赏的第一个生动实践:“为激发游客对景区的情感共鸣,杜绝‘一次性’景区,打造独特的品牌符号,给南垣村烙上牡丹文化的印记,将南垣村打造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旅游新村品牌,我们正在努力。”

  村党支部书记白家神存是位年仅36岁的年轻人,他的眼光长远又独到,“我相信城里人下乡‘疗养’,一定会成为新的趋势、时尚和理念。”

  如今,南垣村已成为激发乡愁、找寻乡愁、铭记乡愁,有着厚重乡土情怀的文化小村落,南垣村村民也在这种情怀感召下,扎根建设一个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新村。

  四季静笃了尘事,一场花事动人心。曾经被贫困压得褪了色的南垣村,如今披上了美丽的外衣,昔日被贫困压弯腰的村民因景而“发”、由花致富……

  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如今被竞相绽放、姿态婀娜的牡丹扮靓的小村落,不仅是“一村一品”示范村,更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