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昌和白崖沟村的管护员。本报记者 丁玉梅 摄
12月8日,早晨8时,给牛喂了草,59岁的杨生昌套上荧光黄的马甲,骑上摩托车进山。山上的雪还没化,路不好走,杨生昌只能将车停在一边,徒步进山。一个小时后,到达了目的地——黄草坡。
杨生昌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门源区域麻莲管护站的一名生态管护员,他所要管护的面积有34.13公顷。冬天要防火,所以管护的任务更重一点,巡护的时间也更长一点。
瘦高的杨生昌弓着背,将手放进裤兜里,迎着寒风,一步一个脚印向山上走去。他要巡护昨天没巡护完的地方。山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雪,这片地方的树、草、动物,没有一样是杨生昌不熟悉的。4年来,每个月至少有22天,他都在这片名叫黄草坡的地方度过。
家住门源回族自治县麻莲乡白崖沟村的杨生昌,老伴因肺心病常年卧病在床,儿子也因病干不了重活,每逢老伴住一次院,家里的日子过得就更加艰难。2015年,杨生昌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被纳入生态管护员,一年有15000元的工资,有了这笔收入,杨生昌觉得,以后的生活有了盼头。
转眼到了2018年,这一年,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杨生昌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门源区域80名扶贫生态管护员中的一员,每个月的工资涨到了1600元,一年有19200元的收入。
白崖沟村第一书记马成虎和扶贫工作队,赶着88头牛进了村,作为资产性收入,杨生昌分得了4头。等4头牛拴在了自家畜棚,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杨生昌决定,重建自家的住房。
虽说不是土坯房,但天花板上糊了一层报纸,加上年久失修,显得破落不堪。通过乡上鉴定,杨家的房子可享受“危房改造”项目,国家补贴5.5万元,建房子时自家人当小工,自筹部分没花多少钱。
几天前,他卖出去了几头牛。闲不住的杨生昌,又贷了5万元“530”小额贷款,加上卖牛的几万元,又从别的村买回来40多只羊来养。
从贫困户到小有资产,杨生昌直言,他家是靠着党的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今年是杨生昌当管护员的最后一年,来年他年满60岁,就不能继续任职了。“守着守着都守出感情来了。” 说起管护工作,杨生昌很不舍。巡护的时候,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瓜拉煤矿附近:“那里通过废弃矿山治理,种上了云杉,看着裸露的地表,披上了绿装,感觉心情都好了很多。”
这4年来,杨生昌也参加了管护站的一些培训,小到森林救火、灭火方法,大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学习,加上自己风雨无阻的管护,更加懂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享受过生态的好,才更知道保护生态的重要。
“绿色,是我们青海人最宝贵的资源。”杨生昌总结道,为了这一资源,人人都应该成为“生态管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