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画箱、带上画布,让思绪在色彩斑斓的颜料中尽情流淌……若能再次回到家乡西宁,为这幅城市作一幅画,我会将下笔处落于傍晚时分的昆仑桥。
受访者供图
大家好,我叫王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海外留学,现居北京宋庄,目前是一名自由艺术家。
首先来说说我为什么喜欢西宁市的昆仑桥。魔幻、绚烂、静谧、灵动,这些抽象的美学都是漫步于昆仑桥间,它给予我最真实的感受。无论是哪个季节,夜色下的昆仑桥总是静静地倾慕着湟水河,任凭人来人往、车流穿梭。驻足于人行通道中,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炫彩灯光一层层扑面袭来,像海浪、像彩虹,有时还会有一种身处魔幻世界的错觉。顺着桥向前走,能看到很多学生打篮球的身影,即便是在傍晚,也不妨碍少年们对运动的偏爱。亦静亦动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受访者供图
桥是一份纽带,连接着城区,更是一种文化景观,一种文化思维。这些年虽然身在北京,但是对于艺术的探索,特别是对于家乡文化艺术的牵挂,我未曾停下脚步。常常思考,学习了这么多年的油画,我能为家乡的艺术做些什么?
心中有一座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记得回家的路。
记得1996年,还在上初三的我,意外收到了好朋友送我的一本画册,这是俄罗斯画家费欣的素描集,《秋天》《卡努里雅肖像》《父亲像》,一幅幅画作色彩明快、炭笔下的人物坚实光滑,令人沉醉。每天傍晚写完作业,我都钻进书房,临摹他的画作。正是艺术的这份自由让素来喜静的我,找到一隅“容身之地”,也撬开了追逐绘画艺术的心门。《茶花女》《简爱》《呼啸山庄》,高中时期经典电影美学冲击着我的视觉,影响着我的价值观、审美以及对爱情的理解。
白驹过隙,2000年我如愿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顺利进入中央美院附中当美术教师。“老师,青海是什么样的呢?西宁在哪里?”授课中,每每提到家乡,孩子们充满好奇。是啊,家乡变成了什么样?
2011年夏天,我独自背着画箱、带着画布回到青海,乘坐大巴车去了青海湖,静静地坐在山间,眺望碧水连天的湖面。眼前,正是心中的大美。
2014年,我带着学生去西北进行艺术支边,给乐都师范学校的孩子们带了很多文具、开展绘画基础讲座。2017年,我和美院的老师们去青海采风,逛西宁的博物馆、看青海非遗展览,一件件文物令人震撼不已。
《寒路》 王娟个人作品 受访者供图
2016年青海美术馆开馆,这一消息让我格外欣慰。这些年每次回家,我都会去美术馆逛一逛。国画、素描,很多本土画家的作品陆续被搬到馆内展出;在几何书店,每年也会不定期举行一些画作的展出,这让我看到西宁这座城市对于文化的需求在逐渐加深。未来,希望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到家乡,办一次画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了解西宁!(蒋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