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两委+”让祁连山更加美丽富饶

2020年11月30日09:25  来源:青海日报
 

自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组建党员摩托车巡护队、马背生态巡护队19支240人,生态志愿者服务队9支1300余人,无职党员生态管护示范岗200余个,健全“村两委+”全社会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探索打造“祁连山生态党建共同体”,为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青海日报记者 尹耀增 通讯员 沈延峰 摄

  11月下旬,祁连山上白雪皑皑,冷龙岭下牧草丰茂,牛羊遍地。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老龙湾管护站内,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管理分局和管护站工作人员、管护员们再次聚在一起,就持续深入推进“村两委+”模式,全力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等问题建言献策。

  2018年7月30日,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青海片区“村两委+”启动仪式在门源县珠固乡珠固寺村举行,门源管理分局与珠固寺村党支部签订了“村两委+”工作模式共管协议书。

  共建共管共享的“村两委+”模式以试点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为依托,建立举报监督制度,发动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实施监督,为相关部门提供线索。通过村“两委”建立义务巡护队,将党员纳入其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义务参加保护工作,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积极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

  在老龙湾村的小广场上,一排生态文化宣传长廊很是醒目,长廊内容以“村两委+党建、保护、宣传、教育、发展”模式为主,其中祁连山国家公园基础知识、珍稀野生动植物认知、应急救护等内容简洁明了。长廊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设计风格,帮助广大群众进一步提升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认知。

  “现在老百姓的环保意识都很强,乱采乱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基本没有了。”老龙湾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元说,国家对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视,保护好了,生态环境自然也慢慢变好了。今年6月,他看见有20多只狍鹿在村里的退耕还林的林地里吃草,以前这些野生动物很少,只有进到深山才有可能见到。

  2018年珠固乡寺沟村、初麻院村,西滩乡老龙湾村被纳入到第一批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村两委+”工作模式试点村,去年又新增了仙米乡塔里华村和北山乡金巴台村。

  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与试点村党支部签订“村两委+”共管协议,形成了党建引领、共同联防、发展经济、共同巡护、共同宣传的机制,门源县不断增强合力,着力推进“村两委+”工作的整体效能。

  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老龙湾管护站有110名管护员,老龙湾村有管护员15人,每月发放1600元工资。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引领下,村民曹成海和张世万开动脑筋,经营起了两家民宿。脱贫户在脱贫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家公园管护工作,自觉搞好周边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逐渐树立起了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的自信。随着精准扶贫巩固提升工作的扎实推进,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人均收入达到了9000元。

  “我们村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入口之一,穿过村子一路向北,就到了祁连山脚下,而且我们村头有六个村的水源地,积极参与到祁连山的保护工作中来非常重要。”张世元介绍说,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老龙湾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变。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海北州有名的美丽乡村,村里人的精神面貌也更好了,参与各项事务更加积极了,这也是老龙湾村入选试点村的重要原因。

  除了入户宣讲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相关知识外,积极收集基础数据,建立完善社区档案,也是“村两委+”工作内容之一。“收集照片和拍摄照片,也是档案的一部分,我们安排了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内的行政村、常住人口家庭及生产生活设施、流动人口结构、公共基础设施、矿山、水电站、旅游经营机构、生态保护影像等资料,逐步建立完善档案。”门源管理分局副主任李复云介绍说,建立档案能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基础档案,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今后的发展及野生动植物的监测提供准确有效的档案基础资料,确保基本情况数据信息准确可靠。

  为了加强管护,老龙湾村建立了一支义务管护员队伍,专门负责管护祁连山自然保护区0.33万公顷的区域。这支15个人组成的义务管护队属于祁连山国家公园老龙湾管护站管理,由夏季在草场放牧的村民组成,他们负责日常的巡护,发现问题及时打电话上报给村“两委”,然后由村里上报管护站。

  “我是管护员,脱贫后我养了15头西门塔尔牛,比起以前我现在每月还有1600元的管护工资,管护不耽误我养牛,有了双倍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管护员孔繁德笑着说。

 

(责编:马建辉、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