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村里话“富”音

2020年11月24日09:59  来源:青海日报
 

  深秋的瀚海戈壁比以往更显萧条。远眺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的巴音村,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小楼与远处的雪山交相辉映,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水泥路、一排排精心绘制的围墙……很难让人把这里与“贫困”联系到一起。

  巴音,蒙古语意为富裕,但是在几年前,巴音村的村民们还住在距离茶卡镇20公里外的小水桥,村里的路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住房也都是几十年前盖的老房子,基础设施很差不说,村里老人看病、孩子上学也都成了难题。

  巴音村村委会主任赵永龙说,在小水桥居住那些年,大家以种植小麦、青稞、油菜和饲养牛、羊为主,农闲时间也会选择外出打工,即便这样一年下来也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距离富裕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巴音村的乡亲们为发家致富一筹莫展的时候,国家的一项项好政策应声落地,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2011年巴音村乘上了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建设的快车,为了让大家住得好,在政府的努力下,为每户建设120平方米砖混结构二层小楼,配套建设院墙、大门、水、电、路、活动广场、服务管理中心等基础设施,总投资1500万元。

  2013年巴音新村建设完工,全村35户村民从小水桥整村搬迁至茶卡镇巴音新村。如今的巴音村,干净的村道上停放着越野车、小轿车、小货车及农用车,家家户户都是窗明几净,洗衣机、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现在真的是住得好、吃得好、孩子上学不用愁,只要勤快,日子就过得越来越好。”赵永龙说。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这一次搬迁改善的不仅仅是巴音村村民的生活品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找到了新的“摇钱树”。

  搬迁至镇区的巴音村正好毗邻茶卡盐湖。近年来井喷式发展的旅游产业,又为巴音村插上了快速脱贫的翅膀。扶贫工作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坚决支持贫困户开办家庭宾馆、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以实现增收致富。

  2013年年底,姜发菊和大部分村民一样也搬进了新村,住上了新房。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刚过上了好日子,她丈夫却被诊断为白血病。为了给丈夫治病,姜发菊四处举债,可丈夫还是在欠下7万余元医疗费后离世。越挫越勇,姜发菊放手一搏,打算开一个家庭宾馆,在政府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2015年,姜发菊家的家庭宾馆开业了,5间客房,有标间、单间、三人间。

  如今姜发菊家的宾馆生意越来越好,她告诉记者,自建档立卡以来,还获得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一个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此外,家庭宾馆一到旅游旺季入住率很高,每年的收入还不少。现在孩子们都毕业工作了,家里的外账也还完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和姜发菊一样,巴音村部分家庭依托住房宽敞明亮又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大力发展家庭宾馆,吸引外来游客体验高原民族风情民宿。

  “从第一家第一张床位,到如今的30家宾馆和农家乐,328间客房,756张床位,每个家庭宾馆年收入5万元至15万元不等。此外,全村有100多人次参加了宾馆服务、餐饮等相关技能培训,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部分村民还到茶卡旅游景区摆摊,也有了不错的收入。”赵永龙说。

  随着天气日渐变冷,游客越来越少,眼界拓宽的村民们也没有闲着。赵永龙说:“2019年有20户村民将自己的家庭宾馆出租,年租金在8万元到12万元,再次解放了劳动力,部分村民购置了挖掘机、载重汽车和出租车,使原本投入家庭宾馆经营的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的产业,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致富渠道,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84元。”

  如今,巴音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体育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日益美化,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责编:马建辉、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