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半城绿树半城水

2020年11月23日10:04  来源:青海日报
 

群众在绿意盎然的城市广场上健身。

城市道路景观。

废旧铁轨成为湿地公园内一道独特的景观。

丰收的果园里,总是欢歌笑语。

林果种植,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全民绿化构筑绿色屏障。

林果种植拓宽村民致富路。本文图片均由青海日报记者 黄灵燕 摄

  如果不是登上民和南山之巅,就不会看到这样一幅宏大震撼的场景:一片绿色的海洋中,交错的马路和屹立的高楼,成了绿色海洋的点缀,清清的湟水绕城而过,让县城增添了几分灵动。

  10月22日,我们来到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踏着清晨的寒露,登上南山之巅,俯瞰民和县城,目光所及,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虽然已是晚秋,树木依然还是绿意葱葱。

  南山植绿是民和县开展国土绿化的起点,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果。2006年时,没有一棵树的南山,被划定为民和县委县政府机关义务植树点,每年植树节栽种一点,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向山头延伸,自东向西绵延30余公里的南山开始有了生机。

  “刚开始种树时,这边山上没有一棵树,种完树后的灌溉全靠老天爷,一年雨水多,成活率就高。2009年,山上建了灌溉设施,种树成活率高了,干部种树的兴头一年比一年足。”作为这些年来植树的参与者,民和县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主任瞿元清看着眼前成片的树林,眼睛里流露出的是自豪。

  2008年的时候,民和县在南山山腰处写下了“立下愚公志 绿化大南山”几个大字,彰显着县委县政府绿化荒山的信心、决心。

  如果说2006年是民和县绿化南山的起点,那么2017年则是民和县开展国土绿化的高潮。2017年,民和县提出打造“大南山屏障”,开始大规模栽种树木,从东到西,从山底到山顶,见缝植绿,不放过任何一片土地。

  “2006年到2017年的11年,栽种了油松、山杏、云杉等树木,500亩(33.3公顷)左右,2017年到现在,短短几年时间,栽种了树木12000亩(800公顷)左右。”瞿元清说。

  坚持不懈,让一座荒山变成一片森林,提升县城颜值、气质,足见民和县作为青海省“东大门”的责任担当。然而,这仅仅是民和县落实“源头责任,干流担当”成果之一。

  众所周知,上世纪70年代初,国内的冶炼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新建投产,民和县也建成了当时省内外有名的“硅铁走廊”。短短几年时间,从老鸦峡东段至川口镇的狭长地带上,兴起20家大大小小的冶炼企业。

  这其中,民和镁厂是最大的一家。资料显示,民和镁厂于1972年建成投产,是当时国内较大的金属硅、镁产业之一。该企业1998年出口创汇额1425万美元,占青海省的七分之一,成为当时青海省第一创汇大户。“然而,这些企业工艺设备落后,能源消耗高,在为当地财政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造成大气环境严重污染。”这是一代民和人的记忆。

  距离镁厂两公里的史纳村党支部书记李有春今年56岁了,他家和以前的镁厂家属院门对门,他直观地感受到镁厂对当地带来的巨大影响。

  “以前,镁厂经营生产的时候,我们这边就没见过蓝天,村子里树种不活,小麦也种不活,闻了镁厂生产产生的氯气,每天早晨起来嗓子疼,每年污染,每年向村里赔付,还为村子里解决了几个在镁厂上班的就业指标。”李有春说。

  民和镁厂多年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致使企业从本世纪初开始走向不可逆转的下坡路,并于2007年正式宣布破产。

  民和镁厂破产后由明德物流公司接管,相继实施了新材料、现代物流园等项目,但短短几年时间的经营未实现让老镁厂涅槃重生、再起辉煌的梦想。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民和镁厂所在地,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看不出以前废弃厂房的样子,厂区里栽满了一人高的桃树、油松、云杉等树种,还有丁香、榆叶梅、连翘等灌木,乔灌搭配,看着非常美观。

  昔日的民和镁厂,今天有了一个新名字,民和史纳湿地公园,占地1320亩(88公顷),北接民小一级公路,南与京藏高速隔湟水河相望,湟水环抱形成了“小岛”。

  2018年,民和县以打造青海生态宜居东部门户为目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快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步伐,史纳湿地公园建设开始启动。

  民和镁厂改造过程中,拆除了原厂区内废旧厂房110幢,回填覆土平整,拆除过程中,保留了镁厂一些标志性建筑,一处高几十米的上料塔,一截火车头,三条铁轨,这些保留下来的建筑、物件,成了史纳湿地公园的一大亮点。

  瞿元清介绍,目前史纳湿地公园实施的是一期生态修复项目,采用生态绿化等措施,营造自然的湿地环境。二期项目计划进行场地记忆的营造,通过目前保留的老厂房、火车头、料塔、火车轨道等厂区旧元素,打造工业遗址主题湿地公园。

  如今,史纳湿地公园是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李有春说,一有空就会到这里来转转。

  出了史纳湿地公园,沿着民小公路向西走去,道路两旁不时能看见一片片种植的桃林,谁也不曾想到,这些地方原先是废弃的厂房。

  松树乡店子村,公路旁一处占地150亩(10公顷)的地方,是废弃的硅铁精炼厂房,2018年开始种植桃树,目前已成为桃林。明年,这片桃林将交还村集体经营管理,为村民增加收益。

  如今,老鸦峡民小公路沿线,桃花长廊初具雏形,曾经大量废弃厂房和零星农户住宅,大量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消失得无影无踪,实现了从“工业黑色长廊”至“绿色桃花长廊”的转型升级。

  一提到民和县,想到的自然而然是桃花,桃花是民和的一张“金名片”,这不仅是外人对于民和的认知,更是民和县给自己旅游发展的新定位:结合湟水生态经济建设,加快桃花谷、桃花岛建设,努力打造湟水流域公路沿线桃花长廊。

  地处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桃花源内,桃树和苹果树密密麻麻的生长着,桃树上的桃子虽然已经摘掉了,但苹果树上还挂着红彤彤的苹果,沉甸甸的苹果压弯了树枝。

  果园内,村民杨荐有忙着修剪。今年47岁的杨荐有,在这个桃花源有7亩(0.46公顷)果园,果树是父辈们栽种下来的,到了杨荐有的头上,因为忙着在外打工,疏于照料,果树长势不好,索性也不指望果园能增收,一年到头也懒得照料。

  今年冬天,杨荐有打算将长势不好的果树锯掉,来年开春种上桃树,他说:“一年看着村民依托桃树挣了不少钱,明年再不出去打工了,栽种些桃树,打算好好经营果园。”

  相对于杨荐有,同村的李方有经营了一辈子果园,他家在桃花源有6亩(0.4公顷)的果园,桃子树、李子树、苹果树各有2亩(0.13公顷),这些果树的树龄都在20年至30年之间。

  今年,李方有的桃树,产了5000公斤桃子,他将所有桃子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卖给了经销商,苹果采用零售的方式在路边摆摊售卖,或是等着顾客到地头采摘,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对外出售。

  下川口村地处湟水谷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作为青藏高原天路起点的桃花源,有着300多年桃树的种植历史,目前这片桃花源占地达到了5000亩(333.33公顷)左右。

  清清湟水河从县城流过,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让民和县看上去满是绿野,一座城,半城绿树半城水。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