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后, 村民的小康步伐更轻盈

2020年11月19日10:52  来源:青海日报
 

  晌午温暖的阳光将高原清晨的寒意一扫而尽,在荷日恒村梅朵赛青民族服装加工厂里,50岁的工人才让东智脱下棉衣,忙碌着手中未完成的活计——这是一件藏式高档男士羊皮袄。“我来厂里有8年了,每年4万多元的收入里就有3万元来自这份工作。”谈及自己的裁缝工作,他眉开眼笑地说。

  梅朵赛青民族服装加工厂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东南部的荷日恒村,才让东智和他的同事们就在这里“上班”。他们有的精于制作民族服装,有的擅做民俗帐篷,有的会做马匹饰品,靠着这一双双巧手,2019年,他们为厂里创造了14.6万元的收入,虽然这对整个村子的发展只是杯水车薪,但只要不亏损,他们就觉得是“赚了”,按才让东智的话说,虽然一年的利润不多,但这给村里有意愿就业的牧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梅朵赛青”只是荷日恒村各大村集体产业中的一个,2012年到现在村里已经组建了牦牛高效养殖基地、欧拉羊繁育基地、畜产品加工厂、小汽车修理厂和服装厂共5个实体产业。靠着“五大产业”,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51.2万元,除预留村级发展资金外,平均每户分得了1200元红利,而从村集体产业实现盈利并分红算起,至今累计集体收益已达到了410万元。

  组建合作社,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使荷日恒村大面积草场得到了统一合理管理,也让一大批劳动力得到了解放。除了极少数人负责合作社牧场和牛羊的统一管理外,绝大部分牧人们将草场、牛羊入股合作社,走出牧野,搬进楼房,在村里各个产业里实现就业成为上班族,2019年,仅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人口就已达到51名,才让东智便是其中之一。

  2013年,村里组建了欧拉羊繁育基地,才让东智拿出36000元入股繁育基地,将草场出租,携家带口来到县城定居。如今,妻子在县城开了民族服装店,自己在服装厂当技术工,仅两口子每年“上班”收入就能达到8万余元。

  在今天的荷日恒村,和才让东智一样定居县城,用自己一双勤劳的手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不在少数,依托政府的扶贫政策,村里的贫困户们搬进楼房,学习手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在河南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小区里,就有48户来自荷日恒村。

  虽已过去近3年,但住在幸福小区的才让南杰对搬迁那天记忆犹新,那是2017年11月18日,交了1万元自筹金,拿到楼房钥匙的才让南杰迫不及待,一边自己动手装修房子,一边动员妻子和两个孩子收拾细软,准备搬迁。2016年以来,才让南杰和妻子通过镇政府组织的短期技能培训学到了房屋装饰装修、蒙藏服装加工、挖掘机操作等技术,并拿到了合格证。

  走进才让南杰家中,南北通透的三居室楼房被他收拾得井然有序。液晶电视机、电冰箱、抽油烟机、布艺沙发、实木茶几和电视柜,还有他自己动手打造的电视背景墙、酒柜、吊柜和门窗,俨然一副城市居民的模样。

  搬迁后,才让南杰将家中50多公顷草场出租,将一家人的产业到户资金入股合作社,村里考虑到他家的情况,让他的妻子到服装厂上班,将才让南杰选为村里的草原生态管护员。

  如今,才让南杰在草管员工作之余,接手一些简单的装修,顺便照顾两个在县城上学的孩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他说:“除了自己工作赚来的钱,还有草场补助、政策性补助、合作社分红,一年下来收入比以前多得多。”

  在才让南杰家一间朝南的卧室里,50多张各式各样的奖状摆满了两排书柜。和他的攀谈还没结束,他便按捺不住地将记者带进了这间卧室,可见,这是才让南杰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他说:“这是我两个女儿在学校赢得的奖状,她俩学习都很好,这一点让我很开心。”虽然这一张张精心镶着框的奖状一尘不染,但他却习惯地拿起了抹布,细心地擦拭了起来。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