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西宁人·云端故事会

火烧沟:一切都变了 变得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讲述人:赵德兴

2020年11月17日11:42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清晨,风和日丽,沿着西宁海湖新区宽阔的街道一路南行,向我记忆中的火烧沟走去,这几年每每回到家乡,总想故地重游,找回过去的记忆,纾解那久积于心的乡愁。

一切都变了!眼下花香鸟语的火烧沟公园很难与昔日集中掩埋城市垃圾的沟壑联系起来,很难与我中学时代学农七日留下无限感慨的小山村联系起来!

1968年的秋天,我所在的青海新实校(现在的西宁市第十四中学)全校师生步行来到西宁市彭家寨公社的火烧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学农活动。谁料,短短七天,却给我们这些“城里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忆中的火烧沟是位于西宁市西南方向的一条山沟,山底沟壑交错向南延伸近20里,山上分散着许多小农庄,山坡上有一些并不集中的梯田。弯曲的羊肠小道连通着各个村庄,绿色不多,袒露的都是高原特有的土色。不过,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火烧沟还是有几分古朴的田园风光,但令人遗憾的是,火烧沟是以“垃圾场”的身份闻名的。

很多人对火烧沟的第一印象无疑是垃圾场,城市的生活垃圾每天集中到这里做填沟处理。我们班(当时称“排”)就被分配到离垃圾场不远的一个村庄,在这个村庄里,不管站在村民的庄廓门口还是土夯的房顶上,只要向下俯视,垃圾场作业的情形历历在目。汽车在土路扬起的尘土、焚烧垃圾产生的黑烟、填沟推土机的轰鸣声、人们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乡间原有的宁静和闲适。遇到刮风的日子,几里开外就能闻到垃圾散发出的恶臭气味,生活在火烧沟的乡亲们显得十分无奈。

与此同时,火烧沟水的金贵也是最令我们难忘的!犹记那时西宁城区普遍用上了自来水,而火烧沟的农民却依然延续着吃“窖水”的历史。

在农户家吃饭不限量,但用水是限量的。我们小组七个男娃住在一个家境相对好一些的农户家,他家有一个容积比较大的水窖。窖水是浑浊的,吃前要放在桶里沉淀一下,尽管这样,水窖对生活在火烧沟的每一户家庭来说,是一种“刚需”和“固定资产”,是一种“财富”。

农民在院子里或打麦场挖个约3、4米深的坑来蓄水,坑沿上留几个小口引雨水流进,为了防止牲畜粪便流入,小口用网状东西隔着,坑口安装上盖子加把锁,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水窖,只有在雨水较为充沛的夏季水窖是不锁的。当地农民调侃说:“在这个地方生活,要想说个媳妇(讨个老婆)女方家还要问问你家有几口水窖。”

50多年过去了。如今,记忆中的火烧沟和小山村不知去向了。眼前是青山绿水、繁花似锦的湿地公园和一排排的高楼大厦。火烧沟的变化之大,如果不算“浴火涅磐”,也称得起翻天覆地!

2013年退休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避暑。西宁是一年一变化,漫步倘佯在火烧沟景区绿荫道上,我为此行找不到“故地”不免有几分“失望”,但我更情愿放弃旧忆来欣赏如今火烧沟的美丽景色,更愿看到当代火烧沟人喝着干净的自来水而流露出的幸福笑容!(蒋莹整理)

(责编:甘海琼、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