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出青海》剧照
《源出青海》剧照
主题阐述:
这是表现青海生态地位的一个艺术短片。短片以居住在长江源头的小男孩遗落的木碗为主线,揭示“源出青海”这个主题,启示观众对长江之首与长江之尾的关系产生联想。
全剧只有寥寥几句对白。少量的字幕相当于画面上的地理坐标。在大部分时间里,画面和背景音乐的有机交融,替代了解说词。
片长不超过3分钟。
(一)
旋转的地球。旋转出中国版图。
漫天飞雪。飞雪变成厚厚的积雪,形成绵延的雪山。
雪山的夜晚。低垂的极地星空,天似穹窿,近在咫尺。硕大的星星和月亮就在观众脚下。
(二)
特写:积雪覆盖着的冰塔林。错落有致不断滴落的水珠。(出字幕:格拉丹东雪峰)
镜头推出夏季的沱沱河。(出字幕:长江正源——沱沱河)。
河水清澈见底,卵石玲珑可辨。河两岸细草如毯,野花斑驳。远景:雪峰连绵,冰川迤逦,云卷云舒。中景:飞驰的藏羚羊、野驴。近景:炊烟袅袅的牧帐、藏獒和羊群。
身背木桶的藏族女孩走进画面。弟弟蹦蹦跳跳地跟在身后。姐弟俩来到沱沱河畔,放下木桶。少女解下挂在腰带上的铜勺,开始舀水。弟弟取出装在书包里的一只木碗,帮姐姐舀水。
女孩清纯安详的脸庞,娴熟的动作。
男孩调皮的表情,毛手毛脚的动作。
木碗特写。刻在木碗上的一行稚气未脱的字:格拉丹东 扎西
水桶舀满,女孩蹲下身子去背水桶。男孩调皮地把木碗扔进桶里。女孩挣扎着起身,绳子断了,水桶倾倒,木碗被冲进河里。
两个孩子追赶,木碗随波逐流,渐漂渐远。
两个孩子驻足河边,眺望远去的木碗。
男孩:“姐姐你说,它会漂到哪里呀?”
女孩闪动着大眼睛,望着远方,猜测:“大海吧?”
回声:……大海吧?……大海吧?
(三)
特写:在江水中漂流的木碗。
扎曲河畔美丽的高山草甸风光。(出字幕:玉树境内扎曲河)
一位青年牧民牵着马去河边饮水,木碗从马的嘴边飘过,马儿惊悚抬头,牧民惊讶的眼神,望着木碗远去。
四川宜宾江岸。清澈的江面。(出字幕:宜宾)木碗在凤尾竹的倒影中漂流。
江边茶园里,摆龙门阵的休闲人群。有人不经意间发现了漂流的木碗,手搭凉棚出神地凝望。江岸竹林边散步的情侣。女伴发现了漂流的木碗,伸手指向江中,示意男伴注意。
武汉黄鹤楼。(出字幕:武汉黄鹤楼)游客凭栏远眺。宽阔的江面。叠印:在江中漂流的木碗。
一只正对着江面拍照的长焦镜头里出现了木碗。接着,许多长焦镜头对着江面上的木碗。
重庆。繁忙的朝天门码头。(出字幕:重庆朝天门码头)长椅上看报纸的老人。老人脚下的鸟笼。
特写:漂流的木碗。
移拍神女峰。(出字幕:三峡神女峰)叠印:漂流的木碗。
安徽西递风貌。(出字幕:安徽西递)
粉墙青瓦的古老徽派民居、池水、浆衣女。
特写:漂流的木碗。
(四)
上海。金山区沙滩(出字幕:上海金山区沙滩)。
夏日的海岸沙滩。沙白如雪,丝绸般柔软的碧波。海浪轻拍沙滩。三五个赤脚的男女儿童,在沙滩上边玩,边拾贝壳。
中景转特写:搁浅在沙滩上的木碗(有一半陷在泥沙里)女孩发现木碗,跑去捡起,审视。
特写:天真惊讶的眼神。木碗被男孩拿过去。男孩好奇的表情。
女孩:“格拉丹东……它在哪里呀?”
男孩抬头遥望江水上游:“是啊,它在哪里呀?”
一位学者模样的白发老者领着孙子在沙滩上捡拾贝壳。男孩跑过去:“爷爷,你看看这个。它从哪里来的呀?”
老人仔细端详着木碗和刻在木碗上的字。“格拉丹东……格拉丹东……哦,对了,它从青海来!”
叠印:格拉丹东冰塔林。
黑底出字幕:源出青海。
音乐。抒情徐缓的童声齐唱:“它从青海来……青海来……青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