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里的民生“大文章”

2020年11月04日09:46  来源:青海日报
 

  据卫星云图显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空气活动频繁,建议藜麦种植户,以每亩100毫升防冻剂原液稀释后喷洒藜麦田;

  结合当前牧草长势和气候条件,预测今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各地家畜夏季转场适宜时间为6月下旬,转场前随时注意临近天气预报,以防不利天气的影响,另,转场时家畜需要消耗大量体力,故日行进距离不宜超过10公里;

  水文信息显示:5月21日08时布哈河水位3196.65米,流量23.20立方米每秒;沙柳河水位3281.88米,流量为6.39立方米每秒;根据实地调查测量裸鲤洄游产卵主要河道水温在13℃左右,预计,7月中旬达到洄游高峰期将出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

  ……

  在人们的印象中,天气预报主要是预报天况、气温、降水、风向和风力等气象变化,而防冻剂喷洒、牛羊转场、裸鲤洄游等似乎不在天气预报的范畴内。没想到的是,天气预报也可以这样做,在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上更加精细,使预报的准确性和参考价值大增。

  “小预报”发挥民生“大作用”

  9月20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郊的藜麦地头,种植户尚文忠正在准备无人机防冻液喷洒:“8月10天,德令哈市气象台向我们种植户发布了11日后将有霜冻的预警,大家提前5日做了无人机防冻剂喷洒,果真在当天的霜冻后,藜麦没有受到任何冻害,今天准备再做喷洒,预防25日的霜冻。”

  说起气象预报的好处,尚文忠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今年种了400亩藜麦,一亩地正常收入2500元,然而一次霜冻基本就是减收一半,所以真的要感谢气象台,今年避免了50余万元的损失。”

  尚文忠还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雨顺种植合作社有40户种植户,都接收气象台的预报,不仅如此,每次喷洒哪种防冻剂效果好,什么时候喷洒,喷洒多少量都有气象台精准提醒服务,效果又好又省心。

  同一时间,地处都兰县诺木洪农场种植户谢守忠收到了格尔木市诺木洪气象站发来的提示短信:诺木洪地区20日夜间可能会出现沙尘天气,请种植户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田间管理。“掺了沙子的枸杞根本没人要,幸好气象站的短信发得及时,要不我这些枸杞就全完了。”谢守忠便早早地用塑料布盖住了晒场上正在晾晒的枸杞。

  “时至今日,天气预报不仅要报得精准,还要发得精心及时,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对生产生活的指导和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高顺年说。

  阴晴冷暖每天上演,风霜雨雪随时而来。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最直接显现的。而几百字的一条短讯,几句话的一个预警,不仅让人民群众暖了心,更保障了生命财产的安全。

  科技先行让气象服务“快准狠”

  “现在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一个小时以后的雨停都能及时预测出来!”9月27日,看着手中天气预报显示,准备出门办事的西宁市民王先生发出了感叹。

  近年来,由于青海气象预报系统设备的改造以及技术的升级,天气预报才真正实现了“快准狠”。

  “10年前,青海省的天气预报质量处于全国倒数。2019年,我们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全国中游水平,主要城镇24小时晴雨预报技巧位列全国第11名,天气预报水平落后的局面逐渐在改变。”青海省气象台台长马元仓说。

  现在,走进青海省任意一个气象台,都会看到天气预报服务人员依托“青海省气象台综合业务平台”制作当地天气预报。在这里,实况资料分析、短时临近预报、灾害风险预警、环境气象监测、决策气象产品……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这个新平台真的是效率‘加速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重点进行参考、下载使用,并结合当地实际稍作加工订正,即可开展各项服务。”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气象局局长乔小龙说。

  2019年1月1日,青海省智能网格预报实现单轨运行,每日8次滚动发布全省0到240小时内5×5公里、逐3小时全要素短临天气预报。

  2020年6月1日,青海省气象预报服务统一数据源的网格预报业务正式运行。以前天气预报员重点在研究天气图上,现在则是依托“一张网”。

  马元仓指着密密麻麻的分布在青海省乃至周边地区的各类气象站点和格点数据说:“在这张网上,只要提供经纬度数据,就可以生成当地精准的天气预报。”

  截至2020年7月底,青海省各类气象站点已达到1056个,气象监测密度还在不断增加。此外,风云4号卫星系列产品、葵花卫星产品、卫星天气应用平台、三维闪电定位监测预警系统等只在新闻中出现且代表最先进气象监测预报的高端技术早已参与到了青海省日常的天气预报当中。

  以“天气”为引精心民生服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正如气象服务,把天气变化告诉老百姓是气象事业的立足点。而进入新时代,气象部门不仅要报准天气预报,还要尽可能多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因地制宜,多方位改善民生。

  春夏时节,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美丽的草原静静铺展,牛羊肥壮,草长鸟翔,雪豹、普氏原羚等珍稀物种频现镜头。

  正是当地生态环境的逐步向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祁连县政府也规划了旅游发展的蓝图,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也因此吃上了能实现脱贫致富的“旅游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为此,除了做好常规天气预报外,青海省气象部门围绕青海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利用部门优势,开展科研攻关,努力做好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2018年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开始组建运行,2019年三江源、祁连山、黄河源生态气象分中心正式运行,建成生态气象数据管理、服务分析、产品发布三大平台及业务、服务、技术、科技支撑、人影保障、制度标准六大体系。同时,围绕生态保护和建设需求,青海省气象部门形成6大类23种生态气象服务产品。

  其实,这只是气象服务的冰山一角,在他们看来气象服务永无止境。

  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上,坐落着海北州牧业气象试验站,别看这站点地处偏远,但它是全国气象部门两个牧业气象试验站之一,为中国气象局首批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也为当地百姓、政府提供着牧业发展的宝贵数据。

  该站先后开展草原蝗虫气象预测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环青海湖地区典型生态监测试验及评价方法研究、湖滨湿地植被保护与恢复技术及试验示范、气候变化对海北州农牧业影响评估研究等十几项科学研究并积极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天,青海气象人不再是蒙头做科研,他们定期拿着产品走进田间地头、居民农户,询问需要,推广服务,不断改进。“百姓的一句肯定,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奖励和动力。”格尔木市气象局局长才仁扎西说。

  从出行指南到生态环境、农牧业发展……青海气象正在更高效、更精心、更细致地服务百姓,多方入手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