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循环经济始于人类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
当前,面对从工业领域率先开始的循环经济实践,如何进一步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废物的减量化以及再利用、再循环,成功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助推小循环不断地迈向大循环,并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成为大家关注的核心问题。
我们说,从立足于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到着眼于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再到覆盖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推动整个循环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作为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机制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制定相关发挥政策时,要注重技术标准而非具体技术,要尊重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鼓励企业发挥优势,各展所长。
企业作为小循环的实践主体,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要通过构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要通过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减少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各个工业园区作为区域层面中循环的推动者,要不断强化管理和监督,这是实现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帮助企业着眼长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不容轻视更不容忽视。
我们深知,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环保问题,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立足实际,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科技水平等,打造出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科学高效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