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源扬帆起 脱贫增收展新航

陆广涛 金玥彤

2020年10月13日09:54  来源:青海日报
 

  “离天最近的地方,澜沧江从这里流向远方;湿地最深的地方,长江之水从这里流向华夏……”这里是拥有“澜沧江第一县”“长江南源第一县”“冬虫夏草第一县”“雪豹之乡”等美誉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

  杂多县全县平均海拔429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2摄氏度,在这里几乎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一年当中,寒冷的季节长达8——9个月。这里也是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地区的诞生地。另一方面,杂多县又是一个集高寒、边远、贫困、发展滞后等情况于一身的国定贫困县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2015年底,杂多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137户15206人,贫困发生率为22.06%。脱贫攻坚的责任艰巨繁重。

  面对这样的贫困状况,杂多县对照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脱贫攻坚工作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采取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杂多特色的精准脱贫之路。

  条条政策,让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举措,让贫困村实现蝶变;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一张张贫困户的笑脸……如今,在澜沧江源最美好的时节,杂多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路上迈出了铿锵步伐,正可谓“澜沧江源扬帆起、 脱贫增收展新航。”

  兴生态

  保护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37岁的才仁尼玛是昂赛乡热青村二社的村民,所在的村子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内,同时他也是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地区的一名生态管护巡查员。自从成为生态管护员后,才仁尼玛辞去了为放牧的工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保护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地,此后的生活也渐渐和周边的生态环境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以前靠帮人放牧和国家发放的草原奖励补贴过日子,全家一年的收入不足1万元。自从有了这份工作,我每年有了2.18万元的固定收入,我们家也实现了脱贫。”才仁尼玛高兴地说。

  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开展了的生态体验游。从第一次接待游客到现在,才仁尼玛带着游客翻过高山,跨过溪流,穿过草地,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而他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仅去年接待游客的收入就达到了2万多元。

  “由政府搭台,牧民参与的自然生态体验项目,不仅富裕了当地群众,也让村子发展起来,目前生态体验项目45%的收入交到村里,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向导收入的10%作为村里的环境保护资金。”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规划财务部部长慕永红说。

  作为一个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地位举足轻重的高原生态重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杂多、绿色发展”是杂多发展的必由之路。杂多县既“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原则”,也推进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不仅在园区内的7752户特别是34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管护员实现了“一户一岗”全覆盖,还为园区外460户贫困户每户安排了一名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生态红利进一步释放。

  此外,以“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理念激发了群众生态保护自觉,推动广大牧民群众护生态、爱环境习惯的养成。与此同时,探索实施了牧民生态监测、全域化自然体验,“人兽冲突”保险、雪豹自然观察等。实施环境教育“六进”“垃圾换文具”“小手拉大手”等环保活动,培育了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率先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模式,在城区实现了“垃圾不落地,出门就分类”。如今一座生态良好、特色突出、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新牧区形象逐步呈现。

  兴产业

  发展和脱贫攻坚合理布局

  坐落在青海省杂多县澜沧江畔的首个集餐饮、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澜沧江源生态园里,来往的游客应接不暇。这个生态园以用工、分红方式带动扶持周边7个贫困村的1368户5805人增收致富,项目收益后,户均年增收可观。

  “经过一段培训后,我找到了一份工作,现在每个月有1800元的工资,工作干得好还会有提成,免费吃住,我也没有后顾之忧了。”来自扎青乡地青村20岁的扎巴江才因家庭贫困,高中毕业后面临失学,在当地扶贫部门的帮助下,他接受了酒店服务培训,现已成功在生态园从事前台管理一职。

  据悉,杂多县大力发展畜牧业、餐饮扶贫产业园、冬虫夏草、本地特色手工艺品、商贸综合市场、物流中心等六个产业,成立杂多县扶贫开发投资管理公司,通过建设专业性扶贫产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扶贫投资收益模式。

  杂多县五大产业所有项目总投资为11446.87万元。这个产业发展“孵化基地”是典型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园区经济体系群,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增收”的运作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为贫困户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形成“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发展链条,一方面为杂多县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形成了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良好局面。

  “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生态保护、以及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多重政策叠加,对于杂多来说迎来了致富奔小康的最佳时机。”

  杂多县的县委书记才旦周介绍,地处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拥有虫草、畜牧业、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等众多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将全力开展集中连片“造血式”扶贫。

  产业脱贫,精准选择产业是关键。杂多县紧紧围绕自身优势、寻找绿水青山的“变金术”,在提质增效原有畜牧产业的同时,精准定位施策,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绘好产业蓝图让扶贫攻坚的产业真正接上了“地气”,同时也把贫困群众带上了富民的“顺风车”。

  新站位

  民生和脱贫攻坚更加完善

  几年来,杂多县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强化问题导向,建立健全机制,紧盯脱贫目标,绘制路线图,瞄准曝光点,打好组合拳,按照坚定走“党建引领、政策保障、基础先行、产业支撑”的精准脱贫攻坚路子,在“精准滴灌”中,从实际出发,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杂多县自上而下凝聚了“惠民生”的共识,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后,聚力齐心,从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基本原则,以民生为强劲动力,将脱贫工作用新的眼光和站位用心诠释。

  统筹社会保障,做好政策兜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覆盖,社会保障体制持续完善,持续提高群众兜底保障水平。

  杂多县将“一区域中心城镇,多节点特色小镇”的新型城镇化布局稳步推进。实施危旧房改造、棚户区改造,“10.17”灾后恢复、公租房、易地搬迁等项目,使得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住房质量进一步提升。现在,陆续实施的易地搬迁扩面建设和水、电、暖、管理用房等配套项目,打造出了杂多县设计最合理、环境最优美、配套最完善的小区。

  杂多县把低保、特困人员等贫困人员全部纳入到医疗救助重点范围,实行贫困户“双签约”服务机制,对建档立卡大病、慢性病患者进行救助,重点救助对象在定点医院住院发生的费用,实行政策减免、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报销。切实解决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

  这些年,杂多县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填平补齐和控辍保学工作为契机,新建了16所幼儿园,为学前教育奠定基础;筹资100万元建立了高中及大学阶段贫困学生基金,强化保学能力,有力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百分之百的入学率。

  现如今,杂多县坚持“生态杂多、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旅游强县”之路,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当作全县战略性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全力支持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在旅游资源共享、旅游市场共拓、旅游信息互通、旅游客源互送等方面积极作为、深化合作。

  “一直以来,杂多县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利好政策,凸显了党和政府的责任和担当。我们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同时用新的高度和站位,发挥出民生保障使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共享社会发展的利好,享受不断完善和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让真正的小康生活融入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中。”杂多县县委书记才旦周说。

  坐落在杂多县吉乃滩的易地搬迁住宅小区——牧人希望之家,20幢藏式风格的三层小楼鳞次栉比,在午后的阳光下温暖恬静。据了解,2016年以来,杂多县投资1.744亿元,对全县711户31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小区水电暖都齐全,入户还配备了综合服务社、文化生活广场,成立了物业公司,并通过技能培训,安排贫困户在县内八大扶贫产业就业,提升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

(责编:甘海琼、陈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