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爱老,托起幸福夕阳红

2020年10月07日09:52  来源:青海日报
 

  古语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弘扬孝老敬老的社会风尚,离不开“家风”建设,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传播爱老、助老正能量。如今的年迈老者,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奋进青年,当年他们壮志凌云,在各自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奋斗,用奉献的家国情怀、踏实的工作态度、过硬的技术专长,成为一代代国家栋梁,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崛起奉献青春和热血。可以说,没有老一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他们渐渐老去,成为需要全社会去照顾、去关爱的一辈人。

  安度晚年 老有所养

  养老,一直触动着人们的神经,如何养老,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等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青海省于200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十年之久。截至2018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72.6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05%。呈现四大显著特点,起步晚、进程快,老年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未富先老,少子高龄化显著。而西宁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38.9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数50%,老龄化趋势明显及农村老年人和贫困老年人较多,老年人饮食问题引起政府的关注。

  2019年,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提升老年人家门口助餐送餐配餐服务质量和水平,西宁市开始建设爱老幸福食堂。“爱老幸福食堂”作为一项持续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民生工程,通过设立中央厨房、幸福食堂、幸福餐桌,打通老年人就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自己做一次饭要弄半天,还要经常吃剩菜。现在有这样实惠的营养餐就方便多了。”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西宁市城中区逯家寨“爱老幸福食堂中央厨房”,遇到家住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72岁的张大爷前来就餐,他告诉记者,老伴去年去世了,平时孩子们都不在家。他自己买菜做饭很麻烦,要么做多了浪费,要么总是要吃剩菜,所以平时他宁愿出去吃盒饭。“现在好了,我们有了专门的地方吃饭,干净又卫生,而且品质还有保证……”

  午间时分,记者看到,这家最新修建的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爱老食堂十分热闹,赶来尝鲜的老年人接近150多人。

  “10块钱就能吃到一顿丰盛、热乎的饭,还可以提前下单,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等待着开饭的魏大爷说:“我是这里的常客了,平时一人独居,经常在外面饭馆吃饭,但毕竟那些饭菜油大料重,常吃了会腻口味,而在这里吃饭,味道跟家里做的一样,又好又卫生,价格又便宜,吃了肠胃也舒服。谢谢政府想着我们老年人,幸福食堂让我们真正感到了幸福……”

  而离西宁90公里的海晏县民政社会福利中心,是全省首个牧区县集敬老、养老、儿童福利、残疾人康复托养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社会福利机构,能满足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

  9月22日,记者在海晏县民政社会福利中心看到,内部设居住室、灶房、餐厅、医疗室、健身房、阅览室、洗浴房、卫生间、工作室等设施。

  早饭过后,63岁的杨玉英和丈夫马贵章在福利中心里休息,他们一位是社会老人,一位是五保老人,在社会福利中心结缘后,变成了一家人。

  走进杨玉英的“家中”,内部干净整齐,有独立的卫生间,并配有智能呼叫系统等。“我来福利中心有4年了,老伴儿来这里快9年了,在这里有专职人员照顾我们,吃喝都不愁。”杨玉英笑着拍拍被褥说,连被罩、床单都是3天一换,有专人清洗。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照顾…… ”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整合了残疾人康复托养、敬老、养老、流浪乞讨救助站四大功能,目前福利中心居住着特困集中供养老人、残疾托养老人和社会老人,一共有43人。”

  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先后出台了30多个有关养老机构管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农牧区代养服务、医养融合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构架起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四梁八柱”。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覆盖率逐年提高,截至目前,全省在建和建成各类养老设施总数为2152个,各类养老服务床位25024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3张。

  安度晚年 老有所医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需求在新形势下尤为显得紧迫和重要,怎样让失能、弱能老人在享受养老服务的同时,就近、便利享受医疗保健,让他们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西宁市率先推进“医养结合”,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

  “肩疼吗?”“我就是颈肩不好”……在西宁香格里拉社区的康复间里,青海恒生长者照护服务中心专业按摩师正在为老人们做康复按摩。房间尽头的精神压力调节床上也有老人正在治疗。

  为满足老年人就近看病康复的需求,西宁市探索推出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社区护理站的社区“双证双营”服务模式,打通了社区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由政府掏钱购买医疗康复,这让何其昌老人在亲戚朋友面前赞不绝口,“这个中心对我们老年人相当好,来中心后就开始给我做理疗、烤电、按摩,一个礼拜三次到四次,最主要的是来这里一分钱都不要,还照顾得特别好。”

  与何其昌老人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83岁的吴文秀老人,在变天的时候,吴文秀的关节处总是不舒服。不久前,吴文秀在南门体育场锻炼时,看到了新启用的西宁市老年活动中心,走进了解后得知里面能够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康复理疗服务,还请来了专业康复理疗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养生、康复、心理抚慰等服务。自此以后,吴文秀便会每周在这里的养生馆里预约按摩,“我享受到的是老年人的特享待遇。”吴文秀边做按摩,边笑着说。

  “老人在这里得到的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而且能够得到定期的医疗检查,生病了也可以得到及时救治,并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照顾,对老人进行康复评估和训练,实现了养老与医疗的融合共赢。”该中心工作人员说。

  在城北区有一个集“医、养、康、护”为一体的养老机构,是青海省养老示范基地,是省民政厅、市民政局、城北区民政局等主导建设的公益性、福利性政府项目。

  走进城北区和睦康养园,宽敞的院子,优美的绿化环境,园林式的设计风格让人恍如走进了一座大花园。除了优美的环境,这里专业的医护条件更是让众多老人及家属心动。

  一年前,76岁的老人刘川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坐轮椅出行。更加不幸的是,由于摔倒在地,胳膊被摔骨折了。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老人的病情需要长期护理,儿女们只好轮番来照料他。可是因为工作太忙,儿女们也无法随时陪伴在老人身边。

  找一个能悉心照料,并能接受专业训练的康复场所是当务之急。费了不少功夫,儿女们得知城北区有个“医养结合”的和睦康养园,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将老人送到了康养园,没想到短短几周的时间,在护理人员全天候的照料下,老人慢慢能活动了,老人的胳膊能抬起来了,护理人员每天坚持给老人做康复训练,现在老人能自己吃饭了。

  当问及老人是否适应现在的生活时,刘川老人笑着告诉记者,在这里,他住得很安心。“人老了,各种各样的毛病就找上了门,孩子们将我送到这儿时,我当时心里也有一道坎,害怕孤单也担心自己的身体,每天光知道在床上躺着,连饭也不想吃,心情非常郁闷。这时,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打动了我,他们轮番陪在我身边,陪我聊天……不厌其烦地带着我做各种康复训练。你看看,现在我这只手都能活动了,心情也敞亮多了,还交了一些朋友,康复养生交友几不误。”谈起在康养园的日子,刘川感到很满足。

  安度晚年 老有所乐

  “最美不过夕阳红”是一幅幅真实的画面。老年秧歌队、夕阳红艺术团、老年曲艺团……从社区到广场、从城市到乡村,西宁市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别开生面、精彩纷呈,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处处洋溢着激情与活力、快乐与温馨。

  “我们团队有20人,都是退休的老年人,以前我们在公园广场跳舞,一直期望有这样的场所,现在都很珍惜这个舞蹈教室,它让我们的老年退休生活更加有味道。”正在通海路街道文成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内的舞蹈室里排练节目的练永红老人告诉记者。

  “我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手工编织、爬山、合唱、跳舞我都参加着呢!社区的活动相当丰富,有啥活动都会及时通知大家。来到社区后,大家能够一起学习、交流,互相帮助,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还交到了很多朋友,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经常参加这些活动,身体锻炼好了,心态也感觉年轻了,多有意义的事儿啊!”南山西社区的居民王万珍兴奋地说。

  不仅如此,西宁市还通过新建、改建和整合等途径,增加老年活动设施和场所;继续推动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强老年大学硬件和网络建设,不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积极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增加老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老年文体教育事业;根据实际开展全市性及地方性老年体育运动会和老年文艺演出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青海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王军说,“我省每年为近32万名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超4亿元。下拨政府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补贴资金678万元,截至8月底累计为全省43.8万人(含特困老年人77417人)提供109.5亿元的意外风险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老年人关爱体系,全面摸排全省留守老年人基础信息数据,推进独居、空巢、留守、失能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老年人定期巡访工作,开展精准关爱服务,目前,纳入系统监管的留守老人近4000人。”

  “咱们赶上了好日子啦!”锅碗交错间,30多名老人畅谈着生活的喜人变化——自从村里有了“老年之家”,他们每天上午忙完家里的活儿,总会来到这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大家在一起还能聊聊天、打打牌、下下象棋、跳跳秧歌,老人们的心里别提多美了。

  这是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年家庄村的一个中午的日常。

  年家庄村属浅山地区,耕作土地多为旱地。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2019年末,共有常住人口174户641人,其中,全村60周岁及以上人口115人。村“老年之家”于2017年3月开始建设,于2018年8月投入运行。“老年之家”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它以老有所乐、空巢变暖巢的特点,托起了养老幸福梦,助推精准扶贫。

  年家庄村“老年之家”的建成运行,不仅让村里的老年人吃上饭、休息娱乐,而且还通过设立“老年协会”“文艺队”“爱心超市”等载体,让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老年协会”是由村“两委”发起成立的,老人们自发成立了曲艺队、歌舞队等演出小分队,在春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重点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孝老爱老敬老的浓厚社会氛围。

  同时,老年协会部分成员发挥自身在村里阅历广威望高的优势,积极参与村移风易俗工作,建言献策村级事务,努力彰显了新时代新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

  “在今后的工作中,年家庄村将持续秉承敬老、爱老、孝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致力于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民生短板,推动村级事业高质量发展。”年家庄村第一书记罗永东话语铿锵。

 

(责编:刘沛然、马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