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享假日时光 品味岁月静好

2020年10月07日09:38  来源:青海日报
 

高原儿女载歌载舞,庆祝共和国生日、欢度中秋佳节。关德生 摄

幸福乡村。许永强 摄

乡村花园新貌。 许永强 摄

歌舞献礼祖国母亲。孙惠章 摄

  尽管是国庆小长假,但市民王子玉却没有改变平日里的生活习惯。晨起锻炼,看报听广播,亲自下厨准备丰盛的早餐。惟一不同的是,在这慢下来的假日时光里,他可以静静地品读经典,看看展览,健身运动……总之,把假期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王子玉看来,一座被文化浸润的城市,积淀是厚重的;一座处处充满体育运动活力的城市,气质是灵动的。徜徉在这样一座城市,王子玉只觉时光悠然,岁月静好。

  各类文化活动扮靓假日生活

  趁着假期,不少市民扶老携幼走出家门,去场馆感受文化魅力,到现场欣赏精彩演出,在书店“充电、加油”。丰盛的文化大餐,让人们身心得到放松,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清新优雅、运气酣畅的京剧;惊险刺激、动人心弦的杂技;温柔婉转、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平弦……从10月1日开始,省京剧团、省杂技团和平弦剧团都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迎中秋迎国庆演出活动。

  在新华联童梦乐园,年轻的父亲刘军正在陪儿子刘子川看杂技表演,父子俩随着演员的表演,时而高兴地鼓掌,时而紧张地屏住呼吸,有时看到即将表演的高难度动作,刘子川赶紧蒙住眼睛。“杂技艺术在我们国家有2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还获得了很多国际大奖……”刘军一边陪儿子看表演,一边给儿子介绍杂技艺术。刘军说,我们的孩子对传统艺术了解得太少,假期生活不但要过得轻松快乐,也要有所收获。

  青海省图书馆B区一楼展厅里,“同战‘疫’,共成长——致敬抗疫最美逆行者”少儿作品展正在展出。这些作品全部出自于孩子们的手,简单清新也好,饱满丰富也罢,一幅幅表达孩子们最崇高敬意的画作成了最亮丽的风景。

  “这些作品确实不错,我看了特别感动,也挺意外的,孩子们的创意新颖,每一件都是用了心的。”市民刘清梅是专程带着孩子来参观的,“今天特意带孩子来看看,她还挺受鼓舞的,这种感受既直观又形象,比我们讲述一百遍效果还要好。”

  广场舞展演,非遗剪纸展,书画、刺绣作品展……想看的,爱听的,喜欢体验的,这个假期总有一个平台在等着热爱生活的人们,让文化的气息总是围绕在大家身边。

  不旅游不宅家独独爱上运动

  “堵车”“看人”成为小长假微博吐槽的关键词,然而,一些体育爱好者却纷纷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中晒出在家中“不堵车、不挤人、看比赛”的惬意生活。

  小长假首日,2020全国青少年U系列冰球锦标赛U12组在西宁市市民中心冰球馆展开对抗。8支全国高水平城市代表队的150余名U12年龄段小球员带来的全国最高水平冰球较量,为广大冰雪运动爱好者送上了精彩纷呈的冰球盛宴。

  冰球对于青海省的广大冰雪运动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冷门项目,它和冰壶项目一样,在青海省起步时间不长。但对于这场比赛,喜欢冰球运动的孩子们可是大饱眼福,加上有国际花样滑冰名将的助阵,简直妙不可言。

  杨苗是带着孩子专程从甘肃赶来看比赛的,母子俩都显得特别兴奋。“妈妈,我终于可以现场观看一次比赛了,这比坐在电视机前的感觉好太多了,这个冰球场这么大,以后肯定还会有很多比赛,你要经常带我来看……”看着儿子激动的神情,杨苗笑了笑说:“看比赛还真有好处,这个假期的作业写得比任何时候都快。”一句话,逗乐了周围的人。

  除了看比赛,还有些运动爱好者选择以健身、跑步、广场舞、游泳、打羽毛球等方式度过自己的小长假。记者看到,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健身场馆等活动场地,到处都能看到热热闹闹的健身场面,人们正在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锻炼还是要坚持的,我可不想八天假期胖十斤。”市民童路说。“平时工作忙,锻炼根本坚持不了,放假了就好好运动运动,上班了也有精神。”

  记者了解到,为了营造健康、欢乐、文明的节日氛围,更好地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充分发挥各类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健身条件,西宁市体育局组织市内12家社会体育场馆,于10月1日至8日免费开放,助力体育运动成小长假休闲“新宠”。

  运动健身成新时尚,运动户外专营店的生意自然也就“火”了起来,为此不少专营店也开设了体验区。在跑步机上运动是许多人都热衷的项目,而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是年轻人最喜爱的项目。李煜是第一次尝试这种体验,他说:“我以前从来没健过身,出去旅游吧就是走马观花,人多拥挤,后来朋友说一块去体验下健身器材,这不刚跑了五分钟就已经跑不动了,看来还是需要坚持每天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我和我的家乡》一起《夺冠》的自豪和感动

  这个小长假,全国院线推出了五部重点影片,其中《我和我的家乡》和《夺冠》稳居票房榜前两位,在观众中间引起了强烈共鸣和反响。

  作为《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片,《我和我的家乡》一出来,就被观众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事实证明,这部电影,撑得起观众的期望,甚至超出了大家的预期。电影共分为5个小故事,观众在影院里,时而笑声不断,时而热泪盈眶,随着电影的发展,整个人的情绪都被调动。

  在故事《最后一课》里,范伟饰演的支教老师范老师,承包了本片最多的泪点。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停留在几十年前,他在一所乡村学校支教,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情景;支教老师支月英在一所乡村小学坚守了大半生,工资20多元,她多半用来帮孩子垫付学费,甚至有时自己连米和油都买不起,她说:“能坚持一天就是一天吧。”成功人士乔树林为家乡治理沙地把自己捐得所剩无几,但他的一句话却说痛了所有人的心:“沙漠里长不出绿树,那里的孩子们,也无缘见到蔚蓝的天……”

  从事教师职业的王宇宁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眼泪还在眼眶里打转,她说自己几乎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正在被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保护着。他们穷尽一生的精力、挥洒自己的青春,把所有的热血,都化成建设家乡的热情,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和昌盛。”

  李浩文是一名高中生,他说:“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是乔树林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您这次回来,为家乡带来什么礼物呢?爱吧,我觉得。第一次看,觉得搞笑,可仔细回味,却又被温馨到想落泪。如果不是热爱,不会有人前赴后继去建设家乡。”

  而《夺冠》激发了观众强烈的自豪感。尽管影片中的很多比赛镜头都是反复播放过的,但总有人会情不自禁地拍手鼓掌叫好。市民刘青梅看完影片热泪盈眶,“我是中国女排的忠实观众和支持者,就喜欢她们身上那股子劲儿,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女排精神’。我还要再看一遍,带着全家人一起看,我相信这是送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的最好的礼物。”

 

(责编:刘沛然、马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