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毛编织出的“幸福生活”

刘 伟

2020年09月22日09:09  来源:青海日报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党支部书记就要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这句话放在官却身上再贴切不过。

  今年47岁的官却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镇赞根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从小以放牧为生的他挖过虫草、贩过羊毛,自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带领全村人发展手工编织产业脱贫致富,赢得百姓纷纷点赞。2019年,官却获得“青海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说到成绩,他摆一摆手——“我哪有什么本事,还不是赶上了好政策。”

  8月20日,虽然时至入秋,果洛大草原却依旧阳光灿烂、葱郁连天。在玛沁县产业孵化园二楼的一角,官却正在为几名妇女结算手工编织羊毛绳的费用。“总共16米,这是960元,你数一下。”赞根村贫困户扎布接过官却递过来的钱,连说了几个谢谢。

  “在赞根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编织这种绳子,车间里的工人基本上都是村里贫困户的妇女,订单少的时候,她们会利用闲暇时间编一些绳子送过来,这些东西价格不贵,用途又很多,深受外地游客喜欢。”

  牛羊毛带来的延伸效益远不止这些。走进官却经营的一间民族手工艺品展厅,墙上挂满了各种大小不一、色彩鲜艳的藏毯,展柜里,一个个精致皮包令人眼花缭乱。

  “公司现在有挂毯、地毯、箱包等20多种产品,去年销售额超过80万元,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扶持,我们很难有这样的效益。”官却说,早些年,他带领部分村民去四川、西藏打工,然而收效甚微。后来,在连年成功举办的青海省国际藏毯展会中,他看到依靠传统手工艺品脱贫致富的希望,所以决心回乡创业。

  2012年,官却找亲朋好友东挪西凑,在玛沁县办起了第一家藏毯加工厂。几年来,他多次随州、县各级政府部门赴上海等地参加果洛农畜产品展销会,一个个造型精美的手工艺品受到当地消费者好评,“小作坊”的生产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官却所言不假。玛沁县动植物资源丰富,自古就有编织藏毯及毛纺织品的历史。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上海对口援助等有利契机,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民族手工业产业做大做强。如今,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日渐成为牧民家庭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

  2016年,赞根村到户扶贫产业资金下达后,村“两委”组织村民召开大会,共同商议贫困户脱贫问题。最终,全村58户贫困户123人一致决定将这笔资金投入到官却的藏毯加工厂参与入股分红,共计77.4万元。

  赞根村位于玛沁县拉加镇,全村有309户1123人,是个典型的牧业村,村民主要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为了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官却在发展壮大生产车间的同时,陆续吸纳贫困户妇女到厂里打工创收,并且出资在西宁市城南新区藏毯生产企业举办培训班,让她们有一技之长。

  贫困户加毛措家里有三口人,一家人赖以为生的只有26公顷草场和为数不多的牛羊,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牧民变成藏毯刺绣的熟练工人,加毛措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随着技术不断娴熟,现在除了每月5000元的工资,还有畜牧业收入和定期入股分红,生活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然而在刺绣车间,加毛措还不算是高收入者。“你看那里,普娃才是我们这里的有钱人。”听到有人在说自己,一位摆弄着机械零件的藏族小伙子腼腆地笑了笑。

  “没错,整个车间普娃的收入最高,月工资已经过万元。”官却介绍说,藏毯刺绣技术难度最大的,就在于刺绣枪。订单多的时候,刺绣枪经常出现各种问题,以前总要拿到西宁维修,成本高不说,还耽误工期,为此,公司派普娃专门去外地学习了一年的刺绣枪修理技术,并且购买了15把刺绣枪以备不时之需,但还是显得不够用。

  “手工编织技术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贫困户就业,让他们有了可观的收入,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实施贫困户效益分红9.87万元,今后,我们还要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人就业。”

  记者在孵化园区看到,有好几家当地农牧民合作社在孵化园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官却的妻子增太姐与隔壁商户热情地打着招呼,左邻右舍关系非常融洽。“我们不存在恶意竞争,反倒会相互帮衬,谁家的原材料不够用、缺人手,大家都能主动过去帮忙。”增太姐笑着说道。

  以扶贫产业孵化园聚集当地优势产业,进而更好地发挥扶贫带动效应,这是玛沁县在脱贫攻坚布局中的创新之举。

  据玛沁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当周介绍,孵化园自建成以来,已有33家企业以及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驻,产品涵盖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类、药材加工、土特产展销、畜产品销售等,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培训、有效带动全县139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收。在领头羊的示范带动下,昔日农牧民已经开始放远眼光,追求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