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西宁人·云端故事会

我是一个“青二代”

讲述人:林牧

2020年09月18日18:13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编者按: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批江苏人民响应国家号召,远赴青海支援建设,从农村到城市、从部队到机关、从学校到厂矿、都有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为了青海的建设献了青春献子孙,现如今大批的青二代、青三代已经融入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从天南地北而来,根植于此,仍然在为西宁的经济社会建设贡献着青春和热血。

图为1965年林牧父亲(林福康)与同事陈明山在海西州香日德农场合影

林牧:籍贯江苏,1962年生于青海省都兰县,9岁时迁居西宁。爱好文学创作,退休后受青海广东商会返聘重回工作岗位。如今他乡变故乡,继续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我出生于1962年的青海省都兰县,1956年父亲在没有与爷爷商量的情况下,独立做主就来到了当时还是非常荒凉的海西州香日德农场的。听父亲说,当时的海西是黄沙弥满,有时就要刮整整一个月的风,祖籍江南的老父亲对海西的气候非常不适应,总是说风沙大,干燥,绿色少,缺氧。想当初曾经的那一代年轻人就是凭着一种理想、一种激情、一种梦想和组织的号召,来到了神秘空旷的柴达木盆地,从温暧的江南来到瀚海戈壁,身体对气候确实是不适应的,后来父亲又从海西来到了青海气候相对较好的省会西宁市。

1971年的西宁,与内地城市的市容市貌都相差甚远。记忆中的老西宁给内地人的印象普遍是:荒凉、偏远、落后。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城市缺少绿色。城市的整体色彩是土灰色。记得西门口的老城墙、南门的老城墙、东关大街一带、小桥大街的毛胜寺、朝阳一带基本就是脏、乱、差,互窑沟一遇到大雨,就出现内涝……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西宁各界有不少人纷纷调到南方沿海一带。主要与青海西宁的经济落后、收入水平和城市状况以及气候都有关系。

青海省的知名度很低,西宁这个城市的知名度当时就更低。我在老家一个县上火车站购火车票时,营业员首先问我,西宁是哪个省,我说青海省,营业员问是不是属于兰州方向,我说对。但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1976年9月,我从江苏老家回西宁,有个表弟居然当面说,青岛不错。错把青海当青岛的例子,也曾在报刊上看到过。

时光任冉。从九十年后期,特别是2000年以后,西宁的变化几乎是日新月异。曾经的高楼一天天变小,新的建筑群拔地而起。城市的颜值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西宁的河道改造的焕然一新,街边绿化,道路拓宽了,干净整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名不虚传。西宁变绿了、西宁变美了、西宁变湿润了、西宁夏天依然还是那么凉爽……

作为一个生在青海长在青海的“青二代”,我非常自豪。我和那一代人都充分的见证了西宁的发展和变化。每年夏天我妹妹基本都会到西宁度假,总说:“早知西宁能有今天,当时就不离开了。青海的生态真是太好了,西宁也是越来越漂亮了。”这些都是身处天南地北的西宁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我甚至感到身边的西宁人几乎都有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有着满满的幸福感。欣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愿意来青海投资兴业,将青海变成第二故乡。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能说一口流利的青海话,我爱这里的山山水水大江大河,我爱这里的民俗民族文化,这片土地充满最真挚的情感!(本网记者甘海琼 陈明菊整理)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