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彦新村的“七彩生活”

王 颖 冶晓刚

2020年08月23日09:51  来源:青海日报
 

班彦新村实施的光伏扶贫项目。杨绍进 摄

土族盘绣园。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新居内展示新买的衣服。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村民开起了农家院,吃起了旅游饭。
本报记者 冶晓刚 摄

  8月21日,记者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一张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的巨幅合影映入眼帘,广场上播放着欢快的乐曲。“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建设中的班彦新村后,村民们便将每年的8月23日作为感恩日,这几天村里正在准备歌舞,像庆祝节日一样。”驻村第一书记袁光平说。

  黄蓝相间的新农房前花草萦绕,土族风情的“农家乐”里欢声笑语,绿树成荫,五彩斑斓的乡村花海游客如织……从易地搬迁到产业发展,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走出大山,走向幸福的班彦新村土乡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情不断奋斗、前行,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处处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开启新生活

  “村子搬迁到了公路旁,娃娃上学有校车,看病不用再走上大半天,进城几分钟就到了!”村民吕有贤笑逐颜开。

  “那时路面还没硬化,当天,总书记是冒着细雨,穿着雨靴,踩着泥泞进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袁光平指着村口展板上的一张照片说。

  如今的班彦新村,天然气通了,自来水有了,路灯亮了,村民也住进新房了。

  班彦新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告诉记者,班彦旧村位于五十镇南部,属半浅山半脑山地区,有8个社369户1396人,其中五、六社的129户484人住在沙沟山山梁沟坡间,山路崎岖,从山上到山下,至少要走7公里,出行困难、用水困难、孩子上学、老人看病也困难。提起以前的日子,仲关因保不禁感慨:“山路不好走,出趟门不容易,尤其碰上雨雪天气,一连几天出不了门。”

  2015年,好消息终于传来了,班彦旧村的群众迎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做规划、夯基础、盖新房,村民们的新生活在期盼中逐渐变为现实。

  新村建在了平坦、开阔之地,混凝土浇筑的砖房庭院错落有致,房屋内三室两厅,庭院百余平方米,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淌,村民背水的历史彻底结束了。

  仲关因保说起当时的情形显得格外兴奋:“家家户户都高高兴兴地装修起了新房子,冰箱、洗衣机、沙发都买回来了。有些村民家中的墙上贴着壁纸,屋顶挂着吊灯,地上铺着地砖,可漂亮了。”

  搬迁群众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村民全部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生产生活用电实现全覆盖,家家户户接通了天然气、安装了壁挂炉,用上了清洁能源……四年多来,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喜迁新居的班彦新村村民破除困局,广开致富门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309元,顺利实现脱贫退出。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74元。

  发展新产业

  移民搬迁,脱贫致富是目的。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过着旧日子”?产业配套、就业保障又该如何跟进?盘绣制作、酩馏酒酿造、乡村旅游……一项项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班彦新村破题的金钥匙。

  在村委会旁边,有一座具有土族特色的传统院落,这里是班彦新村的盘绣园。盘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成了村民增收的新产业。

  “盘绣园是我们用300万元国家精准扶贫专项资金修建的,村里的妇女在这里平均每人每年能有6000元的收入,最多的一年能挣上万元。” 第一书记袁光平说。

  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钉……针线在绣娘们手间自如穿梭,七彩艳丽的盘绣“太阳花”正在村民张正月花的手中逐渐“绽放”。

  “我们这边的妇女基本都会这门手艺,没搬迁下来之前,盘绣都是用来打扮自己,或送给家人的,没想到现在还能用这个赚钱。”张正月花说。

  69岁的吕久月花告诉记者,以前掉了牙没钱补,吃肉都咬不动,去年过年,她用在盘绣园绣花挣得钱补上了瓷牙,啥好吃的都能吃上了。如今,家里的生活开销,包括孙子的生活费都是她一人挣来的。

  在盘绣园的展厅里,陈列着绣娘们的作品,服装、皮包、挂件、首饰,一件比一件精美。“这些年,我们研发的服饰、首饰等几百种盘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畅销。如今,全村145户加盟的盘绣产业,有绣娘145人,其中贫困户93户,骨干绣娘50人,成为村民增收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互助县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哈承清说。

  班彦新村的“七彩生活”不止于此。

  “快进屋,尝尝我的酩馏酒!” 村里曾经的贫困户吕有金,在搬迁前已处于“养老”状态,家庭收入全靠儿子儿媳外出务工。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过他家后,吕有金再也坐不住了,他重新拾起家传的酩馏酒酿造手艺,办起酿酒作坊,第一年就挣了3万元,去年净收入更是超过10万元。 “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搬了新家,开了酒坊,脱了贫,现在的生活就是我们心里的小康生活了!”吕有金高兴得合不拢嘴。

  第一书记袁光平说:“去年,村里还建成了酩馏酒作坊,打造班彦酩馏酒品牌,产量可以达到1.8万千克,实现销售收入180万元。带动全村10户农户发展酩馏酒酿造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农户户均可增收3万元,酩馏酒产业已经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新渠道。”

  增收门路多了,大伙儿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了。

  村民闫全今年也开起了农家乐。她用自己打工存的钱,将外出务工闲置下来的一户村民家的院子租了下来,改造成了“农家乐”,聘请了一名专业的厨师掌勺,平均每月能挣两三千元钱。

  入夏后,村里的花海景区也开放了,游客们的到来,让闫全的“农家乐”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这里的男人忙完农活忙打工,女人忙完农活忙刺绣,班彦新村的每个人都在小康路上奋斗……

  描绘新愿景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四年过去了,当地村民不忘党的领导和期望,认认真真搞建设,扎扎实实促发展,现在的班彦新村旧貌换新颜,迸发出了不一样的经济活力,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钱袋子越来越鼓了。

  “你心中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

  “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新房子、烧上了天然气、睡上了电热炕、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所,还能挣上钱,生活越来越好,就是我们心里想的小康生活。”村民吕四什吉满足地说。

  村民吕志全告诉记者,现在村子发展得很好,我们也不愿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了,就想着在家门口挣钱。

  如今,班彦新村的村民们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村庄未来的发展也满怀美好的憧憬。老党员吕有智说:“新村的基础设施建好了,村民生活过好了,大家都希望村里的产业能够发展壮大,带领大家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

  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村里还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三化”工程和通天然气入农户厨房、通给排水管网入农户家园、通光伏电入农户炕头、通太阳能热水入农户厨厕的“四通四入”工程,帮助群众逐步过上高品质生活。

  “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平川里拔起了新村。心肝花腔子里放实了,栽哈个摇钱的树了。习总书记到来四周年,百姓们高兴地花儿哈漫了……”这段村里很多人都会唱的“花儿”,唱出了土族群众的心声:祖祖辈辈都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感谢党中央,感谢总书记!

  “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强化群众技能培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脑袋富起来,努力将班彦新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仲关因保说:“如今,乡亲们有梦想、有奔头,为美好的幸福生活努力加油干!”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