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窗”透视青海之美

宋明慧

2020年08月21日09:29  来源:青海日报
 

藏野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雪豹 鲍永清 摄

黑颈鹤 侯元生 摄

熊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8月17日,当记者来到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采访时,工作人员陈良博依旧对四年前总书记亲临视察指导时的场景历历在目。那天他是现场的一名技术保障员,和大家通力合作操作着通讯视频及现场连线活动的各种设备,保障圆满完成任务。

  眼前的“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已经增加到了38个,涵盖青海省五大生态板块,“科技+生态”效应的不断凸显,也让青海的大美风光实现同框“出镜”。

  陈良博打开“青海生态之窗”操作主页面,草原、雪山、湖泊、高山……一一亮相。时间定格在8月17日17时左右,打开“青海生态之窗”澜沧江昂赛大峡谷观测点,澜沧江波涛汹涌,山头上绿树苍翠欲滴。再轻点鼠标,眼前立马呈现出果洛藏族自治州鄂陵湖—扎陵湖实时情况,偌大的湖面如碧绿的玉盘,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陈良博说,几年来他们早已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熟记于心,在工作中努力更努力。

  从“数据大”

  到“大数据”

  8月17日15时20分,打开“青海生态之窗”泉湾湿地观测点,青海湖湛蓝无比,草原已微微泛黄,湖边斑头雁、普通鸬鹚等水鸟“停脚”休憩。再将时间追溯到2016年11月15日15时36分,上百只大天鹅在青海湖泉湾湿地的水面上游弋嬉戏,一幅很有“动感”的生态和谐之图呈现于眼前。

  看着眼前的画面,陈良博无比欣慰。他说,如今“青海生态之窗”已成为全国生态环境观测创新的先行系统,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生态环保科普宣传平台和推介美丽新青海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共接待各类参观总计270批次2770人。

  一个数字化窗口,映射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大变化。点几下鼠标的功夫,地域辽阔的青海就会在短短几十分钟之内被尽览无余,还可随时回放过去记录到的珍贵画面,成为了科普宣教的可视窗口。

  陈良博把时间的镜头拉向2019年5月10日,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清晰记录到4只黑颈鹤,它们整齐排成“一”字,洁白的身姿和碧绿的草原形成了最鲜明的色彩,让人赏心悦目。他告诉记者,通过实时监测记录到的画面显示,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向好,黑颈鹤的数量也在增加。据相关数据记录目前已从22只恢复到200多只。

  “青海生态之窗”不仅仅时时监测各重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也为青海省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2017年8月8日,3000多只藏羚羊从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迁徙的场景至今还令陈良博记忆犹新,每年尤其是在藏羚羊迁徙季节,他们重点加强对五道梁北大桥的实时监测。他觉得如今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360度24小时,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上,2016年起又率先建设了“青海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和展示解说系统,将“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实时精确观测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工作中,对全省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实时精确观测、监控与研究评估。

  当下,“青海生态之窗”在青海全省已初步实现覆盖三江源区域、祁连山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和河湟地区五大生态板块,已建成38个观测点位、共享集成300余个红外触发相机地面监测点位,视频数据累积已达800TB。

  “青海生态之窗”运行以来,青海省生态环境厅采取自动及人工值守方式,近距离观测研究藏羚羊、普氏原羚、藏野驴、雪豹、青海湖裸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的典型活动,并通过青海环保云平台海量存储系统,不断积累观测资料,这为后续开展物种种群数量评估、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等提供了科学支撑。

  让数据“活”起来,用数据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数据大”已蜕变为“大数据”。

  从“生态之窗”

  看大美青海

  从西宁到玛多野马岭、青海湖泉湾湿地,仅行程就需要一天的时间,算上人工现场监测,最少需要四五天时间,而利用“青海生态之窗”的高科技设备,几分钟,大美青海便一览无余。

  8月17日17时12分,打开卓尔山观测点位,金黄的油菜花和碧绿的麦浪此起彼伏,把赤红色的山峦描摹的沟壑有致。不断移位,祁连山上茂密的林海如一条墨绿色飘带,展现出大自然最具活力的色彩。

  与此同时,在位于西宁市北川河湿地公园内,湖面平静如水,湖中的亭台楼阁、贴着水面飞翔的水鸟都倒映在湖面上,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展开在眼前。

  这一个个镜头,就是“青海生态之窗”实时监测画面让我们领略到的青海之大美。

  当前的青海大地上,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步入收官冲刺的关键阶段,为设立国家公园而“开跑”,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即将在青海设立。基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累的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青海开启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明确了“三步走”的建设目标,并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迈进。

  2016年8月23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生态管护员索索通过“青海生态之窗”和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这份荣耀和感动令他今生都难以忘怀。现如今索索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但他心中的理想却更加坚定,就是当好三江源的守护者,国家公园的建设者,切实担负起“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任。

  三江源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成为青海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青海省委省政府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天字号”改革工程,按照“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建成国家公园”工作目标统筹推进,目前8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具备了正式设园的条件。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它们虽因所处地域不同而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但却赋予了同样的生态职责。当前,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正全力为收官冲刺。经过三年多的艰辛付出,目前综合管护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国家公园制度化、信息化、体系化建设扎实推进。

  前不久,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监测到5只荒漠猫同框的消息通过媒体镜头从青海走向全国。视频中一只雌性荒漠猫安静地守护在旁边,看着4只幼崽相互打闹、嬉戏玩耍,4只幼崽萌态十足,对大自然充满好奇。

  其实,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还曾同时监测记录到5只雪豹同框、6只兔狲同框的珍贵画面。祁连山,正在高效的保护中成为着珍稀野生动植物生存的乐园。

  大美青海,一切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通过“青海生态之窗”实时呈现,让青海原生态之美尽收眼底。从“人跑路”到用数据说话,覆盖天地空一体的生态监测体系不断完善,透视“青海生态之窗”,这里不仅汇聚了青海的大好河山,更凝聚着江源儿女生态报国的使命和担当。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