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多草原上捡拾垃圾的“阿甘”

张多钧 姚 斌

2020年08月20日09:04  来源:青海日报
 

举目万里长江第一湾。

牧民在清理网围栏上的动物毛发。本报记者 姚斌 张多钧 摄

叶青村所辖地域,便是“万里长江第一湾”。

叶青村三社的牧民对道路周边的垃圾进行地毯式捡拾。

  6月15日上午,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城出发,前往立新乡叶青村拍摄天然林。刚出县城,便看见公路沿线、草原上一些牧民群众拿着编织袋捡拾垃圾,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粗略数了一下,大概有100多人。

  这个季节本该是虫草采挖季,他们怎么不去采挖虫草,却在草原上捡拾垃圾?带着疑问和他们聊天得知,他们是加吉博洛镇的牧民,这一天是每个月大规模捡拾垃圾的日子,雷打不动,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是治多环保志愿队队员。

  从叶青村返回治多县城时,已经过了中午。快到县城时,记者看到公路旁停着一辆治多环卫的垃圾清运车,牧民围在垃圾清运车旁,将捡拾的垃圾丢进垃圾清运车,垃圾当中以各式各样的饮料瓶和啤酒瓶居多。

  其实,记者与志愿队结缘已久。早在2016年7月,志愿队成立之初,就采访过发起人江文朋措及其他队员,并加进了他们的微信工作群。四年来,志愿队一直在坚持捡垃圾,群里总是能看到捡拾垃圾的通知、图片和视频,在草原、村社、森林、河流总能看见他们捡拾垃圾的身影,而且还非常频繁,几乎每周会有两三次。

  志愿队发起人之一江文朋措,今年33岁,是扎河乡人,初中毕业后打了几年工,之后考上辅警,如今在治多县公安局工作。成立环保志愿队的初衷,来自于一次草原上的游玩。

  2016年盛夏,江文朋措和几个朋友到草原野炊,发现偌大的一片草原,随时能看到啤酒瓶、饮料瓶、塑料袋,那天他们没玩成,捡了一下午的垃圾。

  每年盛夏,草原便是牧民的狂欢地,选个晴朗的好天气,搭上帐篷,架上锅灶,煮上牛羊肉,买上啤酒饮料,喝酒吃肉跳舞。往往狂欢过后,草原便是一片狼藉。

  回到县城后,江文朋措找到两位好朋友,扎西格莱,一名中学教师,巴桑永措,县人事局职工,三人商量着成立治多环保志愿队。

  志愿队成立之初,有50多人,包括学生、牧民、僧人、公职人员,他们商定上班期间,每天下午下班后集合捡垃圾,在县城周边的草原、聂恰河两岸,每天捡一个小时,捡到的垃圾统一拉到县城的垃圾集中处理点。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到各乡镇村社捡拾垃圾,并进行环保宣讲,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志愿队的行列。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县域内垃圾已经明显减少,自觉捡拾垃圾、不乱扔垃圾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动。

  志愿队微信群里的照片、视频,记者几乎都会看一眼,有三张图片让人印象深刻,更让人触目惊心。第一张是一条小溪里的一个塑料饮料瓶,牧民将饮料瓶从中间划开,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小黑虫子,可能有成千上万只,它们已经死在了瓶子里。第二张是一头牛死去,牧民将牛的胃取出来划开,胃里面是满满的塑料袋、布条、纸盒。第三张是一处草原上,到处是打碎的啤酒瓶碎渣,一个牧民趴在草地上,就像挖虫草一样,捡着草原上的玻璃碎渣。

  每一幅照片都是鲜活的教材,江文朋措说,每次去乡镇捡垃圾时,都会把这些照片翻出来,结合藏族传统文化,将环保理念和环保知识讲给牧民听。

  江文朋措紧接着说,环保知识不仅进了村社,还进了课堂,从娃娃抓起。目前,全县各小学都开设了环保课,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爱护家园、呵护山水的理念。

  志愿队从成立之初到现在,没有受过任何赞助,本着对草原的热爱,捡垃圾所用的编织袋、手套等工具,都是队员筹钱购买,甚至垃圾清运都是私家车。

  “我们队员筹钱,买了一些废油桶,改装成垃圾箱,放在草原上垃圾比较多的地方,队员们定期会过去清理。”江文朋措说。

  其实,捡垃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河里有垃圾,他们站在水里往外捡;泥里有垃圾,他们用手往外掏;草地上有玻璃渣,就蹲在地上一块块抠……即便这样,还有许多不理解和讽刺。

  江文朋措讲了一个故事。永丁达杰是志愿队成立之初就加入的老队员,去年虫草季,永丁达杰在治渠乡同卡村山上挖虫草,同时将草原上的饮料瓶随手捡起,可是越捡越多,又没有带编织袋,索性找了一根绳子,将所有的饮料瓶串在一起挂在脖子上,串起来的饮料瓶从脖子垂下去,一直到脚挨着地面了。

  碰上一个牧民讥讽永丁达杰:“这瓶子是不是很值钱,你连虫草都不好好挖。”

  永丁达杰风趣地回答:“就是,这么一个瓶子比一根虫草还要值钱。”

  江文朋措说,环保志愿队成立到现在,受到这样的打击不少,但一直在坚持,不为别的,只为我们的家园清洁干净。

  如今,治多环保志愿队成为国家公园治多管理处下的一个协会——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有了统一的绿色队服,有了志愿队旗帜,那是一面绿底白字书写着“治多县环保志愿队”字样的旗帜。

  江文朋措,一个十几年如一日捡拾草原垃圾的志愿者。从这几天微信群里看到的画面,他几乎每天在捡拾垃圾,都用手捡,大多是啤酒瓶的碎玻璃和脏乎乎的塑料袋、饮料瓶,虽然戴着手套,看着还是心疼。

  他有一个近70人的微信群,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捡拾草原垃圾的志愿者,而跟他们一起捡拾垃圾的人还有很多,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人分散在广袤的治多草原,蹲着趴着用双手捡拾各种垃圾。

  一开始,跟他们捡拾垃圾的只有附近几个牧民;后来,周边很多地方的牧民参与进来;再后来,机关单位、学校、医院、企业的干部职工也参与进来。捡拾垃圾的队伍里不仅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和孩子。

  有朋友说,江文朋措就像电影里的“阿甘”,那个一直跑,一直跑,从一个孩子跑到一个披在肩上的须发都白了的老人,还在跑个不停的人。阿甘最后的形象好似传说中的摩西。

  一开始跑步时,阿甘还是一个傻孩子,是一个人在跑,是在母亲的监督下,为了矫正自己的生理缺陷奋力奔跑,腿上还装着矫正器。慢慢地,身后有了跟着奔跑的追随者。再后来,跟在身后一起奔跑的人越来越多。到最后,只要奔跑的人群经过的地方,所看到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停下刚刚还在继续的事,或放下手中的活,立刻跟上去,一起奔跑,好像整个陆地上的人都跟在他身后奔跑……

  江文朋措像是治多草原上的阿甘,也是一个奔跑者和领跑者。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