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扶贫惠民生 助力脱贫见成效

把握重点环节 健康扶贫政策措施聚合力

李雪萌

2020年08月18日10:19  来源:青海日报
 

←健康教育万里行活动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群众义诊、宣讲健康知识。 省卫生健康委供图

↑健康扶贫宣传义诊活动。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总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综合施策、狠抓落实,全省7.8万因病致贫人口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健康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会同省扶贫局、省医疗保障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青海省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青海省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实施方案》《青海省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青海省健康扶贫“补针点睛”专项行动方案》等60多个政策文件,形成了以健康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为总纲,其他政策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实施“一把手”负总责、月报和双月通报、督导评价、宣传鼓励四项制度和省卫生健康委领导分区包片推进健康扶贫工作机制,形成了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健康扶贫工作格局。

  按照国家要求,结合全省居民疾病谱,我省先后四次将大病救治病种由9种扩大到35种,以县为单位,实行“一人一策”,开展大病集中救治,动态追踪管理。

  病种的增加,使更多贫困患者受益。今年46岁家住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的张广顺就是代表之一。2015年,张广顺被确诊为直肠癌,累计住院救治15次,总费用289318.51元,基本医疗报销115038.26元,大病保险42618.56元,医疗救助70507.51元,“健康保”商业补充保险31445.20元,民政临时救助5000元,个人自付24708.98元,报销比例达91.46%。如今病情好转后,他创业开起了“顺源磨坊”,精心经营,磨坊年收入2万元,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当被问起治病费用时他激动地说:“感谢党的健康扶贫好政策,让我摆脱病魔,走上小康幸福路”。

  近年来,我省不断巩固完善大病保险倾斜政策,将农牧区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报付比例由80%提高到90%。2017—2018年积极探索建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升了重病兜底保障水平。各级医疗机构向患病贫困人口实行“六减四优先十覆盖”政策,提高贫困群众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

  截至今年7月24日,全省35种大病贫困患者23073人,已救治23071人,救治率达99.99%。全省贫困患者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由2017年的29.02%,下降到目前的9.15%,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的保障水平明显增强。

  同时,我省严格落实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优先与25种慢病贫困患者开展家庭医生、驻村干部或计生专干“双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当好健康“守门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村干部与贫困患者签订医疗报销服务协议,讲清医疗报销政策及流程,帮助患者足额足项享受医保政策,当好政策保障“引路人”。同步宣传健康知识、健康扶贫政策,并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季度进行1次履约服务。截至7月24日,全省慢性病贫困患者52629人,已签约52570人,实现应签尽签,履约率达99.64%。

  着力填平补齐

  基本医疗基层服务有保障

  7月27日上午,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咸生清,正通过远程网络门诊为大源卫生院的一名患者看病,咸生清和卫生院医生、患者进行视频连线,一边询问着患者的情况,一边通过手机查看卫生院传来的患者病情照片,很快便作出了病情诊断,指导卫生院医生为患者开具处方。

  在乡镇卫生院就诊,却能享受到上级医院的专家服务,这都得益于我省大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系统,覆盖全省所有县级医院,并逐步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通过网络门诊实现异地就诊,切实为基层贫困患者减轻了就医负担。

  2019年,省卫生健康委与省医疗保障局、省扶贫局联合制定《解决青海省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实施方案》,从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员和服务能力方面明确了全省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新建、改扩建7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补齐了村卫生室短板。目前,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中有76家公立医院,执业医师2955名,401个乡镇卫生院, 3980个卫生室,合格村医5492名,全面完成基本医疗有保障“空白点”消除工作。

  同时,2016年以来,省卫生健康委积极协调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安排落实中央补助及省级资金32.49亿元,支持42个贫困县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农牧区订单定向医学生和村医免费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持续加大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先后安排贫困地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57名,招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384名。2018年起,依托国家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每年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管理及技术人员2544名,累计培训基层卫生管理及技术人员达4.5万人次。

  着力发挥省内外对口帮扶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全覆盖的卫生对口帮扶机制。安排116家医院对口支援全省88家县级及以上级医院。积极探索省内医院对口帮扶青南地区新模式,安排12所省级公立医院183名专业技术人员对青南地区7所州级、14所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团队帮扶。“十三五”期间累计援助资金近20亿元,有效改善了受援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条件。通过国家和省级财政加强贫困地区重点专科建设投入,支援医院帮助受援市(州)、县两级医院建设重点专科67个。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训、进修,发展“互联网+医疗”,通过远程信息平台实现了医疗技术支持和跨区域间的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合作,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均等化,为基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受援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危急重症诊疗能力稳步提高,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病人就医的流向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到县级医院看病就医的人数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9年与2015年相比,受援医院门诊人次平均增加10%以上,出院病人人数增加20%以上,县域外转诊率持续下降,全省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91.22%。

  强化健康促进

  疾病综合防控措施显成效

  8月4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手术室内,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和我省包虫病救治专家樊海宁等省内外医学专家主刀,对海西州筛查出的4例包虫病患者实施了包虫病根治手术,术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良好。这4例包虫病手术是我省启动包虫病手术患者“清零”行动后的第一批手术。

  包虫病是导致我省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省39个县均有流行。近年来,我省实施了包虫病防治攻坚行动,开展包虫病人群查病、患者救治、健康宣教和基层能力建设,累计筛查500万人次,诊断包虫病患者1.4万人,免费药物治疗16052人次,手术治疗2735例。截至目前,包虫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流行趋势得到基本遏制,全省人群患病率由2012年的0.63%下降至0.29%。

  今年的包虫病手术患者“清零”行动,将联合省内外医疗技术力量,在对所有患者给予免费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年内对全省现有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集中开展治疗,实现应治尽治,助力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包虫病手术患者“清零”行动也是我省注重关口前移,更加重视疾病综合防控和健康教育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我省加大艾滋病监测检测力度,加大结核病免费筛查力度,肺结核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完成农牧区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76.65万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30.6万例、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0.8万人、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8万人,每年为10万名以上婴幼儿免费提供营养包。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目标人群覆盖率达90%以上,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年度目标人群覆盖率达90%以上。

  同时,我省深入开展青海省健康教育万里行活动,每年选择不同地区,确定不同主题,以省、州、县三级联动机制和“四进”(进农牧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宗教场所)模式。结合民族地区特色,围绕合理膳食、科学就医、科学健身、健康生活、重点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开发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开展健康传播活动,并通过文艺演出、广场义诊咨询、开设健康教育讲座、医疗技术帮扶、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等形式开展活动,覆盖人群近110万人次。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