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美景如诗如画。 青海日报记者 黄灵燕 摄
湿地公园管护员进行日常巡护。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三江源生态大数据空间。
湿地公园基础设施齐全。
7月30日清晨,与往日一样,斗格加从赛尔龙乡出发,驱车前往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没过十几分钟,斗格加已经到了公园门口,他将车停在门口,沿着洮河逆流而行,看到垃圾会顺手捡起装到袋子里。
今年51岁的斗格加,是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尕克村村民,尕克村也是洮河源头,在洮河河畔生活了半辈子的斗格加,对于这条河流,哪个地方有拐弯,哪个地方水流急,哪个季节水流大,他都了然于胸。
“小时候没啥玩的,每年夏天,小伙伴们把牛羊赶到河边,一群孩子就在河边玩,抓青蛙、打搅洗、追野兔野鸡,一天过得相当欢乐,总感觉夏天很短暂。”斗格加沉浸在童年的快乐时光中。
可以说,洮河滋养了当地的牧民,为牧民提供饮用的水源,肥沃的湿地草原为牛羊提供了鲜嫩的绿草。
洮河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黄河来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河南县境内惟一的不冻河,洮河在河南县境内河段流程约84千米,平均径流总量40533立方米。洮河从河南县流出,曲折东流入甘肃境内,流经碌曲、临潭、卓尼、岷县、临洮,于永靖县注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
保护好洮河上游,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下游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而言,如果上游的草原生态遭受破坏,补水量下降,甘肃中部数百万人和千万头牲畜的饮水就会出现困难。
因此,甘肃省为解决其中部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历经半个多世纪建成了跨流域调水的“引洮工程”,该工程是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2015年8月6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运行,为定西、兰州、白银3个市辖的7个县(区)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工业供水、农业灌溉、生态供水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一路走一路看,太阳到头顶时,来到了公园的观景台,观景台是用木头搭建的小亭子,亭子内侧的一圈是椅子。观景台地处小山丘,是观看洮河的佳地。从这里可以看到远处的李恰如山连绵挺拔,李恰如山是藏语,翻译过来是“龙王的宫殿”的意思,山是石头山,呈现灰白色,观景台下是滔滔洮河,洮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洮河的两岸和山坡上,是成片的湿地和灌木丛,灌木丛中金露梅竞相绽放。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这里是龙王的宫殿,仙女湖是仙女沐浴的地方,山涧流淌的泉水是龙王宫殿的琼浆玉液,泉水最终汇聚成洮河,流入黄河,滋养华夏大地。
“30年前,河两岸的湿地都是水,水流特别急,牲畜都过不去。可是之后,水流一年比一年小,原先的河道变成了湿地,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一片。2015年之后,洮河水流量又开始逐年增加,但还是没有恢复到30年前的样子。”在观景台上,斗格加指着洮河,向记者介绍。
对于洮河流量的变化,斗格加的分析很简单,就是这些年降雨量逐年增加。这或许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全球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上升,政府层面加大保护力度,使得洮河水流量逐年增加。
基于洮河生态地位的重要性,2013年,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准,启动试点,立足于湿地公园的自身优势和特点,探索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新模式,初步打造出了一个集湿地保护、湿地科普宣教及有机畜牧业为一体的湿地公园。
同行的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项目衔接员才桑加介绍,湿地公园规划面积38393公顷,湿地总面积为13820公顷,公园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宣教区、保育区、合理利用区,最终的目标是将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组织机构健全、基础设施完备、整体形象突出、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兼备、生态文化特色浓郁的国家湿地公园,使之成为“保护—利用—提高”湿地资源的建设典范,构建高原生态旅游的标志性模式。
随着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斗格加成了一名生态管护员,每个月有1800元的工资,负责保育区的巡护。公园内,像斗格加一样的生态管护员共有15名,他们每天都在各自负责的区域捡拾垃圾,观察山水林草及野生动物。
这样的工作对于斗格加来说再熟悉不过,因为多少年来,从祖辈父辈再到他,一直守护着属于他们的“母亲河”。如今不同的是,他们有了一个生态管护员的身份,每个月有固定的报酬,政府也投入了相当多的物力财力。
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之初,河南县就与青海大学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为青海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学校组建了由草业科学、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科研团队,设置监测样点和样带,开展水环境、气象因子、植物、鸟类、土壤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和湿地修复技术研究工作。
当时监测出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内有高等植物324种,药用植物有133余种,野生动物191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1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普通鸬鹚、灰雁等25种。
依托这些年的投入保护,2018年底,历时五年的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国家级专家验收组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青海省又一张“国字号”生态名片。
如今再看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经过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监测,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出口水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动植物多样性增加,尤其是“明星动物”雪豹现身,牧民反映多次见到了雪豹,远红外监测仪器也捕捉到雪豹、马麝行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狼的种群数量显著增加,鸟类种类增加4种,植物群落结构中,阔叶类植物新增8种。
动植物多样性增加,我们在斗格加的口中得到了证实,“虽然我没见过雪豹,但是听父辈们说,很早以前我们这个地方是有雪豹的,而且出没频繁,后来慢慢就少见了,这些年又有其他村民看到过。其他的动物见得就比较多,李恰如山上经常能看见岩羊。”
毫不夸张地说,有岩羊的石山上基本上就会有雪豹,它们是一对生物链,因此判断,这些年湿地公园内肯定有雪豹的踪迹。
谈到这里,斗格加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讲述了亲身救助岩羊的故事。2018年冬天,李恰如山下,形成风吹雪,深的地方超过了2米多,浅的地方也有1.5米多。斗格加和同伴在巡护过程中,发现7只岩羊深陷积雪,不能动弹。
斗格加跳进雪中,雪盖过了头顶,往上看只能透过雪洞看到天空,斗格加的身高将近1.8米,足见当时的积雪有多深,别说是岩羊,斗格加想要爬出积雪都非常困难。于是斗格加和同伴在积雪中刨洞,刨了四个多小时,刨出了一条5米长的洞,将7只岩羊从洞中救出。
除了日常巡护,斗格加和其他管护员还有另外一项职责,现身说法当“老师”。2016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赛尔龙乡完小,建立湿地自然学校,生态管护员和学校联合开展青少年生态实践课,让学生系统认识常见的湿地动植物、感悟保护湿地环境的重要性。如今,生态实践课已经普及到河南县各个学校。
山清水秀洮河源。今天不得不说,因为有了斗格加以及更多源头普通牧人的坚守保护,才有了洮河源的一河清水,他们的保护是基于对家园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