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 展现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王湘琳

2020年08月13日09:32  来源:青海日报
 

  万山之间,一条条新建的道路连接着雪山内外,一排排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新房,聚居着各民族群众;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书声琅琅;一座座设施齐备的崭新医院,为广大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如今,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广袤大地上,处处展现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结出的累累硕果,生活在这里的藏族、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班玛,藏语意为“莲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全县辖8乡1镇,总人口3.7万人,这里有青海省最大的原始森林,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红军沟。

  一直以来,班玛县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根基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创新民族团结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着力突出“团结、进步、示范”三条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实现“全心投入、全民参与、全力打造、全面进步、全民共享、全国示范”的“六个全”工作目标,2016年班玛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荣誉称号,今年,中共班玛县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传承弘扬

  民族传统文化新内涵

  如今,走在班玛县的乡村、社区,随处可见各民族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动人场景——78岁的吉德老人创立了江日堂乡《格萨尔王》民间艺术团;“果洛谢格太创办公司”免费为贫困家庭子女教授黑陶制作技艺;灯塔乡班前村党支部书记尕玛求带动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增收致富……

  78岁的吉德老人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的藏族艺人,同时他也是江日堂乡《格萨尔王》民间艺术团创始人。

  “班玛是玛域果洛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我们组团演艺是为保护和传承好格萨尔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吉德老人说。

  吉德老人自幼受格萨尔文化熏陶,年轻时就对藏戏很有研究,由于对格萨尔文化的情有独钟,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记忆开始编写剧本,并发动组织青年牧民和学生在闲余之时加强排练。

  简单的布景、复杂的面具、原汁原味的唱腔,吉德老人的藏戏团仍固守着藏戏的原生态。

  为了发展壮大剧团,更好地传承格萨尔文化,增进各民族团结,吉德老人动员儿子、女儿、外甥、女婿齐上阵,同台演出,与此同时,吉德老人不仅写剧本,而且是总导演,不仅吹拉弹打各类乐器,而且是乐队总指挥。

  “虽然我现在年纪大了,但还经常串演一些人物,这样既能对演员们进行言传身教,自己也能过过戏瘾。”吉德老人说。

  吉德老人介绍,他们年年会编排新节目、增加新内容,而且每年都会在村上、乡上、县上、州上表演几场《格萨尔》节目,与此同时他还独树一帜地把《红军来了》改编成藏戏搬上舞台。

  吉德老人曾多次获得州县文化部门授予的“继承发展民族文化奖”,1990年被中国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 1997年原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等多部门联合授予《格萨尔》抢救与研究先进个人。

  携手并肩

  奏响民族大团结主旋律

  “因人施教、注重实效、与时俱进”——这是多年来班玛县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工作原则。在宣传教育中,大力弘扬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建设精神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

  “我尽我所能,只是想让我的孩子们走出大山。”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诉说着班玛县民族中学回族教师马香花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

  马香花是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人。她是班玛县民族中学里惟一的回族女教师,自1993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在这个教育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近27年。

  初到班玛县,沟通成了马香花与学生之间的一道墙。这里的很多孩子普通话不太好,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有些困难,课上,马香花只能一遍又一遍不断重复讲解,课下,她利用各种资源认真学习藏语。她笑着说:“我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日常交流的藏语。”

  “她的严厉和用心是出了名的,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以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讲好每个知识点,让学生们真正学会学懂。毫不夸张地说,她已经成为学校招生的金字招牌。”县民族中学教师才让深有感触地说。

  2003年,马香花接任班主任,班里90%以上的学生都是藏族,当时很多学生家里条件不好,也没有基本通信设备,为了多了解学生,多与家长沟通,她经常通过家访形式,用当时初学的藏语与学生家长沟通,久而久之,她的努力让牧区的家长们逐渐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来自甘肃的一个小县城,过去也在班玛上过学,所以,在孩子们的身上,我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马香花说,高原地区气候恶劣,条件艰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家长不识字,她深知教育对于班玛学生的重要性。

  为了让藏区的孩子跟得上学习进度,从执教起,马香花抽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以“开小灶”的形式给孩子们免费补课,反复练习与纠正孩子们的汉语,还让孩子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朗读比赛,给每一个孩子大胆发言、锻炼能力的机会。

  增收致富

  促进民族团进步新路径

  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一个如画的林下经济蓝图在这片辽阔草原上铺开。

  近年来,班玛县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优先发展”的原则,确立了大力发展藏茶产业的战略思路。

  现任灯塔乡班前村党支部书记的尕玛求,是一个憨厚朴实的藏族汉子,自199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他带领着群众将一个昔日的特困村变成了草原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文明村。2014年,班前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评为 “中国最美乡镇”。尕玛求先后被评为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个人和果洛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30年前的班前村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那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牧民群众过着日出而牧、日落而息的生活。尕玛求深刻认识到,光靠自然放牧、小块农业是挖不掉穷根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找突破口。

  2012年,在广西考察学习时,尕玛求发现了广西的大片茶树,他说:“我当时看嘛,这个茶和我们藏茶很像,他这个茶卖得那么贵,我们那山上野生的藏茶就有点便宜,且没人管,更别说卖钱了。”发现了这个商机,一回到村里,尕玛求就开始带着大家去采摘藏茶,销售成功后,种植藏茶的人越来越多。

  班玛的藏茶是利用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的叶子加工制作而成,每年的4月底和5月初,班玛县逐渐山林翠绿,此时便进入花叶海棠种植的“黄金期”。

  “花叶海棠既是经济树种,又是生态树种,苗木作为防风固沙、绿化荒坡的‘先锋树种’,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地植被覆盖率,起到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结构 、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尕玛求说。

  如今,班玛县通过藏茶产业项目实施,逐步改变了林区群众以牧为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改变因放牧对林地的挤占,缓解和减少林牧矛盾,化解了发展和保护的相互制约,保护了森林资源,加快了公益林建设。同时形成了藏茶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产体系,班玛人踩出了一条“特色化、品牌化、优质化”的藏茶发展新路子,正在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的致富“生态路”。

  这些年,班玛县通过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全县面貌焕然一新,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一个个美好的故事,汇聚成了推进班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磅礴力量。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