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青海行:全省之力攻克贫困 “补针点睛”编织小康

——专访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正军

2020年08月10日15:27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西宁8月10日电(杨阳 杨玥 杨霆)7月下旬,人民网“大道康庄”全媒体调研青海行活动启动。期间,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正军就青海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以“补针点睛”之势织就全面小康锦绣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

记者: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青海是如何举全省之力,高位推进、集中攻坚,取得了青海区域性整体脱贫的成绩。

马正军: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全国除民族自治区外幅员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也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的省份,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贫困地区等特征于一身。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通过构建完善脱贫攻坚政策、责任、投入、动员、考核、监督等体系,五级书记抓扶贫,全省动员齐参与,立足精准促攻坚,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到2019年底,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实现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3.9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基本“清零”,提前一年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的目标。

在勠力攻坚过程中,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民生工程,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强力推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着力解决教育、健康、住房和安全饮水等制约脱贫攻坚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着眼长远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培训、村集体经济“破零”、扶志扶智等工作,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发展后劲;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合力攻坚,积极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主动作为,全面抓好巩固脱贫成果、提升攻坚质量等工作。

记者:作为“三区三州”地区,青海如何攻克深度贫困,啃下小康路上“硬骨头”。

马正军:国家将青海涉藏六州纳入“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范围后,省委省政府制定了“2+5+N”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体系,把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各项举措落实。

一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按照“三个新增”要求,将新增财政扶贫资金的70%统筹用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各行业惠民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的80%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和产业就业扶贫。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32亿元,完成《青海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计划投资的131%。深度攻坚九大专项扶贫工程涉及的2339个项目全面完成。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经济。依托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大力培育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打造了“拉格日”“岗龙”等一批生态生产共赢发展典型,带动6.5万深度贫困人口增收。

三是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全省累计落实光伏扶贫指标72.16万千瓦,每年预期收益5.7亿元,村均达到32万元,带动7.7万户28.3万贫困人口增收。其中,累计落实深度贫困地区光伏扶贫指标26.2万千瓦,占到全省光伏扶贫指标总量的36.3%。

四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实施深度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2.49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1.9万人次。3.19万深度贫困人口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户均年增收2.16万元。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开发村级公益性扶贫岗位,安排深度贫困劳动力1.53万人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五是注重凝聚深度攻坚合力。加强与援青省市和中央定点扶贫单位沟通衔接,2018到2019年,14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累计落实帮扶资金1.64亿元,引进帮扶资金1.26亿元,实施项目244个;对口援青六省市累计落实帮扶资金32.26亿元,实施项目792个,选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453名,帮助培训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98万人次。

六是不断强化精神脱贫。强化扶贫扶志,组织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行动,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建立3000万元省级励志资金,每年对“脱贫光荣户”进行表彰。

记者: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青海如何“补针点睛”织就全面小康锦绣。

马正军:围绕巩固脱贫成果,抓好六项“补针”工作。一是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深入推进牦牛、青稞、民族手工业、乡村旅游等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拓展延长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二是扎实推进稳岗就业。落实稳岗拓岗优惠政策,加大省内外输出力度,深入推进扶贫车间建设,新增公益性扶贫岗位达到2.65万个,全年贫困劳动力就业规模力争突破17万人。

三是巩固“三保障”成果。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资助政策,进一步提升村级医疗服务水平,跟进实施因灾受损危旧房改造项目,持续提升“三保障”质量和成色。

四是健全防止返贫机制。落实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聚焦脱贫不稳人口和边缘人口,开展实时监测,及时化解返贫致贫风险。推进扶贫和民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强化保障措施,筑牢防贫“堤坝”。

五是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健全完善集中安置点基层组织,全面完成配套项目建设,全力抓好社区管理工作,扎实推进产业、就业等后续帮扶举措落实,确保实现所有搬迁户有增收项目、2.9万搬迁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目标。

六是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建好用好全国消费扶贫青海众创基地和“青品汇”网络销售平台,持续推进电商扶贫进农村行动,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解决好扶贫产品卖难问题。

围绕提升脱贫质量,深层次做好“点睛”文章。

一是优化扶贫政策体系。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在保持现有政策稳定的基础上,编制好“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优化帮扶举措和制度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实现414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的基础上,健全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撬动各类社会金融资本投入乡村,不断增强集体经济自我发展和带贫益贫能力。

三是打造光伏扶贫典范。健全完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监管、运用等制度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着力提升光伏扶贫电站管理水平,打造质量最优、管理最好、效益最佳、成本最低的全国光伏扶贫“青海典范”。

四是促进生态生产共赢发展。充分挖掘生态潜力,用足用活生态管护岗位等扶贫政策,吸纳更多贫困群众参与生态修复建设项目工程。积极推广拉格日、岗龙、卡阳、边麻沟等模式,打造生态扶贫升级版,促进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和改善民生多赢。

五是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持续推进小额信贷政策落实,每年评选1000个信用村,为每村提供400万元以上的金融贷款支持,帮助发展生产、巩固成果。

记者:在今年的特殊形势下,脱贫攻坚是应答题、必答题,疫情防控是加试题,青海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实现疫情不反弹、脱贫不返贫。

马正军:一是全面落实省政府应对疫情27条措施和22条补充措施,推动扶贫企业和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全省39个贫困县扶贫产业园、276家扶贫龙头企业、310家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吸纳农村劳动力近7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1万人。

二是认真抓好稳岗就业,通过落实就业补助、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开展中介服务、发放返岗务工交通补贴、设置村级临时公益性岗位等举措。截至目前,全省16.8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占贫困劳动力总人数的58.9%,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4.4%,较2019年全年增长27.2个百分点。全省新增公益性扶贫岗位2.35万个,完成计划的109%。

三是把消费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升级版,建设全国消费扶贫青海众创基地和“青品汇”网络销售平台,认定总价值112亿元的扶贫产品502个,与对口援青省市签订“扶贫大礼包”销售订单,组织开展“消费扶贫产销对接走进青海”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直销,上半年全省完成扶贫产品销售5亿元。

四是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稳步推进年度各类扶贫项目实施。截至目前,省级切块到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7.8亿元中,已完成支出62.2%;年度计划实施各类扶贫项目566个,已完工354个,完工率57.1%。

五是制定《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聚焦边缘人口和脱贫不稳人口,实时跟踪监测,对致贫返贫人口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同时,扎实推进扶贫和民政两项制度衔接,将有致贫返贫风险的人口及时纳入民政救助体系,降低返贫致贫风险。

记者: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青海如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平稳顺利对接。下一步如何聚焦“一脱贫、两翻番、四实现”,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马正军:突出青海特点,以现有的经验为支撑,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实施计划,做好整体脱贫后续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政策衔接、机制整合和工作统筹,保持政策连续稳定,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提高脱贫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产业兴旺”,持续推进青海“五个示范省”建设,依托资源禀赋,做大做强牦牛、青稞、村级光伏、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等特色扶贫产业,积极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带贫益贫机制,提升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通过拓展延长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围绕“生态宜居”,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续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等项目实施,建设一批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因地制宜推进农牧区村庄建设,全面改善农牧民群众居住环境。

围绕“乡风文明”,坚持志智双扶,持续强化“精神脱贫”。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逐步建立陈规陋习治理长效机制,凝聚发展增收的正向共识。

围绕“治理有效”,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认真做好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工作。继续保留驻村帮扶制,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围绕“生活富裕”,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低保兜底、社会救助等举措,保持政策连续稳定,提升造血能力。

同时,我们将对照《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2020年行动方案》提出的“一脱贫、两翻番、四实现”总体要求,加大各项措施落实力度,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为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