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青藏高原最美的底色

叶文娟

2020年08月05日09:34  来源:青海日报
 

这是七月三十日拍摄的金银滩草原(无人机照片)。 盛夏时节,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草原青山滴翠,碧野千里,宛如一幅壮美画卷。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周元峰 摄

周元峰 摄

  草原,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青海全省各族农牧民世代生活的家园和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

  作为青海省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青海的草原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的原生态草原,具有防风固沙(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并起到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的作用。

  青海的草原牧区占全青海省国土面积的96%,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自然环境恶劣。全省现有天然草原4187万公顷(6.28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47%,占全国草原面积的近10%。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藏高原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青海省积极致力于黑土滩等退化草地治理研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先行试验示范,采取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质牧草、轮牧、休牧等措施。经过十多年治理,黑土滩植被显著增长,建成人工草地4000公顷(6万余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40%提高到57.2%,探索了高寒退化草地形成机理,积累了治理经验。

  草原生态环境表现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

  近年来,青海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启动实施了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祁连山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退化草原人工种草修复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全面落实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

  “十二五”以来,青海省累计完成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投资80亿元,防治草原鼠虫害397万公顷(5943.22万亩),治理黑土型退化草原54.7万公顷(805.78万亩)、沙化草原3.8万公顷(56.67万亩),建设休牧、轮牧围栏341万公顷(5121万亩)。累计落实补奖及绩效资金136.3775亿元,对1634万公顷(2.45亿亩)退化草原实施禁牧补助,1527万公顷(2.29亿亩)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修订完善了《青海省实施〈草原法〉办法》,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全省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探索开展了草长制试点。

  通过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和政策落实,全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不断强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呈好转趋势,表现出“初步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2019年草原植被盖度57.2%,比2015年提高3.62个百分点;亩均产草量195公斤,比2015年提高25公斤。草原植被盖度保持稳定及趋于好转的草原面积占86.85%,牲畜超载率由2010年的35.79%下降到3.74%,总体实现草畜平衡。草原鼠害面积从最高时的953.4万公顷(1.43亿亩)下降到2019年的57.6万公顷(8640万亩),下降了39.6%。

  ——水源涵养能力提高,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量超过211亿立方米,年均出水量增加59.67亿立方米,三江源头千湖奇观再现。受青海全省草原生态环境好转和青海湖流域降水偏多影响,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水位2019年上涨0.56米,至此已连续15年上涨,水位恢复至上世纪60年代初水平。

  ——生态修复区生物多样性逐步得到恢复,治理3年后的重度退化草地植物物种数由治理前的6种提高到15种以上。藏羚羊、藏野驴、岩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栖息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牧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青海省牧区六州2010年牧民人均收入4200元,2019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56元,年均增长11.9%。全省牧区11.3万户享受游牧民定居政策,53万多牧民定居在县城、集镇(乡),形成173个定居社区,近6万多户牧民在游牧活动中使用上了草原新帐篷。

  提升草原精细化管理水平

  草原是高寒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覆盖面积最大、数量最多、更新速度最快的再生性自然资源,是维系高寒生态系统平衡最重要的生态子系统,更是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依靠草原放牧为生的牧民德格吉一家世代居住在草原。“草原就是我的家,它给我们提供了居住的场所,养育了我们赖以为生的牛羊,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草原,我要保护好草场的一草一木,绝不为了眼前利益破坏草原。”德格吉说。

  据悉,青海省草地生态保护始于1955年。上世纪80年代,青海牧区开始实行草原承包责任制,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牧民群众保护草原、经营牲畜的积极性,草地畜牧业有了明显发展。近年来,青海省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引种、驯化和科技攻关等试验研究工作,开展优质草种培育繁育,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草种选育推广科技工作。强化执法监督,依法打击乱垦、乱采、乱占草原等违法活动,强化草原保护的管理和监督措施。定期开展草原资源调查,了解草原资源动态变化,全面掌握草原资源家底,推进草原数字化建设,提升草原精细化管理水平。

  如今,青海省通过多年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各项工程实施,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多年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草原载畜压力指数明显降低,草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草原生态环境的好转为草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绿草原。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机制

  草原保护和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筑牢国家生态屏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青海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将坚持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继续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综合治理及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机制。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提高草原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实现草原休养生息和永续利用。围绕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流域等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依据不同地区草原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采取不同治理措施,推进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建立起权属明晰、保护有序、评价科学、利用合理、监管到位的草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全民所有草原资源分级行使所有权制度、探索全民所有草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草原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草原动态监测预警制度、草原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草原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自然公园体制;建立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成效评价制度。

  青海省林草局草原处处长蔡佩云表示,当前,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希望全社会更加关注草原生态保护,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夯实群众基础。同时,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优秀的草原生态文化,激发农牧民群众自觉保护草原的内生动力。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