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书声琅

孙海玲

2020年07月29日09:12  来源:青海日报
 

卓玛老师耐心辅导学生。

课余时间和学生打成一片。

老师们在利用休息时间交流备课。

心理辅导室内,学生在沙盘里摆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老师的特殊关爱下,鲁姆茨仁(左二)和同学们一起,享受教室时光。

近年来,玛沁县坚持把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力推进教育健康发展,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不断强化教育硬软件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青海日报记者 李兴发 摄

 

  大山腹地,绿草如茵,滔滔母亲河从巴颜喀拉山谷奔涌而出,在流经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加镇的时候绕了一个弯,宽阔的“臂弯”搀挽着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拉加镇。

  路过拉加,再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便是玛沁县城所在地大武镇。在海拔近4000米县城中心地带,坐落着果洛人熟知的学校——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

  清晨,太阳越过山巅,高原上的第一束晨光照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拿起课本,琅琅书声荡漾在碧空之上。

  爱 心

  初夏时节,玛沁草原,格桑花开得正旺,犹如孩子脸上的笑容一样灿烂而明媚。

  伴随着一声清脆的上课铃声,三年级二班的班主任万春香拿起课本开始讲课。

  “好,下面我们开始回答问题,会的同学举起手!”

  老师话音未落,孩子们齐刷刷地举起手,眼神里装满了期盼。万春香微微侧头,朝着窗户边最后一排的位置望去,欣慰地点点头叫道:“鲁姆茨仁,你知道答案吗?”

  “老师,我知道……”角落里传来一声颤巍巍的声音。

  鲁姆茨仁是三年级二班的学生,今年13岁的她和其他孩子们略有不同。出生时,是早产儿,由于脑发育不足,肢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曾经,父亲扎西东智想的是:“娃只要健康地陪在我们身边就行,上学想都不敢想。”

  12岁之前,小鲁姆茨仁一直和母亲生活在老家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父亲是果洛民族高级中学的一名老师,常常是顾上工作顾不上孩子,2019年,他将孩子带到了玛沁县,每次当他路过小学时,都无比羡慕那些奔跑着去上学的孩子们,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让鲁姆茨仁进学堂。

  2019年3月的一天,学校开学已经一个星期后,扎西东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鲁姆茨仁来到了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看一看学校能不能收。

  “见到的第一位老师是教务主任美多,了解到情况后,美多老师说放心地把孩子放到学校,走的时候还摸着鲁姆茨仁的脑袋,亲切地说,以后你就跟着我去上课吧!”回忆起一年前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扎西东智双眼噙着泪花。

  学校收下鲁姆茨仁后,原本该高兴的扎西东智又有了新的担忧:“娃上厕所怎么办?”“二年级的课能不能接受?”“上学来回怎么办?”“老师会照顾吗?”

  “刚来时,我们给其他同学讲,要平等对待鲁姆茨仁,给她输入坚韧不拔的信念,让她树立信心。”万春香告诉记者,鲁姆茨仁刚来时,一站起来就冒汗,说不上一句完整的话,写一个字要花费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常常是写完一个字,后背流一身汗,下楼梯、上厕所也非常不便。

  面对有点特殊的鲁姆茨仁,老师、同学都积极帮助她,上下楼梯时搀扶着,课间时主动交流,用爱心和责任呵护着鲁姆茨仁,渐渐地,胆小的鲁姆茨仁越来越喜欢回答问题,很多事情她都可以独立完成,成绩也在稳步提高。

  “对英语有着极大的兴趣,英语口语获得全班课本剧表演一等奖,每次考试都能考八九十分。”万春香告诉记者,上个月全班同学还给她过了一个生日,孩子非常高兴。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学校4月1日才开学,她每天给父亲说:“爸爸,我做梦都想去上学,快带我去学校吧!”她说和老师们在一起时是最开心的时候。

  “我要感谢第一民族小学的校长、老师们,把我的孩子照顾得这么好。”如今,父亲当初的担忧也不复存在,并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着希望:“我想十年后,我的女儿一定会很优秀。”

  变 化

  1988年,卓玛走进了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的校门。几排瓦房,一个土操场,这是卓玛眼里学校的全部。

  从“一支粉笔”到多媒体教学,33年过去了,卓玛作为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工龄最长的一位老师,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高原学子,也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

  对于玛沁人来说,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承载了太多的记忆。“这是我们县上第一所小学,玛沁县甚至其他几个县上很多人都是在这里读过书。”卓玛说。

  1959年,原名为红卫小学的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正式建校,成为县上第一所小学,全部学校,就是几间土坯房,一片空地。两年后的那个9月,学校搬迁至大武镇,几十个学生,三四个老师,每天清晨,总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这里传出。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班只有20多名学生,全校不足300名学生。”“外面下大雨、教室里面下小雨,上一节体育课就能得一次感冒,外面吹大风,嘴里全是土……”那时候,基础设施非常落后。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

  2007年以后,师资力量逐渐增强,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那些曾经的艰苦岁月已渐行渐远。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财、物、力、智等源源不断向学校汇聚,巨大的变化在这里发生了——综合楼、图书馆、实验楼、操场、风雨操场……一个个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人们印象中的那个简陋破败的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这所学校最大特色还属每周五下午的“第二课堂”。

  一年级二班的数学老师昂毛是心理咨询室的辅导老师,每周五下午,当她打开心理咨询室时,孩子们像来到了游乐园一样开心。“我们的咨询室设了团体活动室、阅读区、情绪放松室、音乐放松室等,有适宜孩子们放松的手工制作、身体按摩仪还有各类书籍,孩子们非常喜欢来这里,平时我还会定期为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做一些心理辅导。”

  “我们的兴趣班规模不大,但课程设置可不少,一共有8个功能室,包括科学、美术、音乐、计算机等课程,孩子们上兴趣班的积极性非常高。”昂毛说。

  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学校老师准时走进教室,此时,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自己班上的学生,而是兴趣小组的学员,他们的身份也转变为兴趣课的指导教师。从2003年在全县率先开展“第二课堂”,如今“第二课堂”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金名片。

  模 范

  人间最美的笑容是妈妈的笑容,但在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眼里,还有美多老师的笑容。

  1974年出生的美多,刚刚参加工作时在玛沁县一所乡村寄宿制小学任教,2000年,她来到玛沁县第一民族小学,从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到现在的教务主任,她的心中始终是学生最大。在学生眼里是可亲可敬的“美多妈妈”,在当地牧民群众心里是靠得住的“盖尔干”(藏语老师的意思)。

  眼前的美多鹅蛋形脸庞,扎着利索的马尾辫,身穿一身简朴的藏服,上一节课还没下课,美多便拿起课本匆匆走向三年级二班,这节课是她的数学课。“我要提前去,看看鲁姆茨仁。”

  爱孩子,才会爱教育。美多是教务主任,也是三年级二班的数学老师,记得当初鲁姆茨仁刚来到学校时,美多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放在我的班上,我才能放心。”

  她的心里装着每一个孩子,但最让她放不下心的还是鲁姆茨仁,因为身体协调性不好,每次上下楼梯她都亲自跟在身后,数学课生怕鲁姆茨仁听不懂,课后又专门做辅导。她清楚地记得鲁姆茨仁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18分,但在她的心里,这个分数比100分更珍贵。

  现在上小学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10”后的孩子,“70”后的美多在教学方法上也不断融入创新元素,积极调整授课模式。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她撰写的教学论文、随笔、案例也多次获奖;她注重文化课教学,也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您认为小学阶段主要教会孩子们什么?”

  “养成教育很重要。”美多说,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教会孩子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她也将这项工作始终贯穿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坚守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教务处主任,她还要负责全校教师教学工作安排,几乎每天都是最早到办公室,最晚离开学校,因常年高强度的工作,美多患上了重度腰椎疾病,但她从没有怠慢过工作,至今也没有成家,她把所有的心血全都花在教育工作上。

  2014年玛沁县优秀教师、2015年果洛州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全省“最美教师”、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本本荣誉证书印证了她的坚实步履,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用坚守和付出树起了模范,激励着身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温暖着每一个学生娃。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