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新希望

丁玉梅

2020年07月29日09:11  来源:青海日报
 

沙国春对当归进行粗加工。青海日报记者 丁玉梅 摄

  在塔龙滩人眼里,45岁的沙国春是个爱“折腾”的人,还别说这些年也让他“折腾”出了好光景。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塔龙滩村,大部分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还有一部分人,扎根在土地,沙国春是其中的一员。

  来到沙国春家,封闭式的院子,地上铺了一层水泥,门口整齐地摞着几堆当归,屋前停放着各种大型的种植机器。进屋后,沙国春端来了茶水,热情地招呼大家喝茶。女儿在北京上班,小儿子在上学,他和妻子每天在地里有忙不完的事。

  “我们家地不多,可村里有不少撂荒地,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十多年前,有了这一想法,沙国春租了几十亩地试种青稞、燕麦,收成不错,两年下来种植面积扩大到上百亩,后来又成立了门源县玉丰集约化经营专业合作社。

  2011年,种植规模扩大后,县上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的次数多了,沙国春时不时讨教一番,种植方面越发有心得。2015年之前,沙国春还跟风种植了一阵玛咖,却失败了,投入了十几万元,到现在还有不少玛咖,堆在库房里没人要呢。

  玛咖种植的失败,反而让沙国春越挫越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甘肃友人口中得知中药材种植致富的信息,他决定要试试。

  请了甘肃省的技术人员,从甘肃买了苗,沙国春开始了中药材的种植。“2015年,我种了4公顷的黄芪,挣了11万元。”第一次试水种植中药材收成很好,沙国春高兴之余,遗憾自己种的面积太少了。

  有了这样不错的开头,沙国春找人和他一起合作,四个人抱团致富。去年四月,贷了贷款,还有83万元的县上中药材种植项目扶持资金,沙国春他们种植了113.33公顷的中药材,投资了30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300多人增收。

  “4月底的时候村里闲在家里的人,几乎都在药材地里拔草。”说到这事沙国春乐呵起来,五六十岁的奶奶们经常来药材地里拔草,起初沙国春很担心,大家的身体会不会吃得消,但是又劝不住大家,只能每天到地里查看,看到大家有说有笑,沙国春这才放心了。

  “今年雨水多党参长得不太好,姜黄长势不错,快跟我一样高了。”地膜怎么覆盖,苗子什么时候种……种植药材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沙国春从外行变成了内行。今年他们四个人每人种了33.33公顷,从外面买了苗,没有再请技术外援,一直由沙国春来操持。

  说起去年药材地的收入,沙国春笑着指了指窗外说:“喏,钱都用来买机械了。”去年沙国春挣了60多万元,除了育苗钱,大部分钱用来购置机器了,除了药材的种植,他还有100公顷的燕麦、青稞种植基地,人工太费力,需要用拖拉机、收割机等机械来完成。

  去年,门源县选出十家合作社种植同一品种的燕麦,收成时计算亩产量,沙国春的合作社得了第一名。“我们种出的燕麦干净,品质好产量高,别人家的没办法和我们比。”分享起自己种植的秘诀,沙国春话语中透着一股子自豪劲儿。

  好收成得益于药材种植,每年春种时,头一年种了药材的地,第二年沙国春会撒上燕麦种,庄稼人称“换茬”,有了药材地的加持,燕麦年年都有好收成。

  对沙国春来说,小康生活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是越来越先进的种植技术,是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是一家人美满的生活……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