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爱民为民

李雪萌

2020年07月28日09:04  来源:青海日报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一医院建院。6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青海省43个市县(区),为各民族群众送医送药492批次,医治患者65余万人次,总行程250余万公里。

  驻守一地,振兴一方。“青海最偏远、最艰苦的村子我们都去过,以前路很不好,有些地方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到,我们就自己开车拿着帐篷,沿路休息。很多小村庄到现在我们都叫不上名字。为了给当地群众送医送药、防病治病,我们风雨无阻。因为我们是军人,更是医生,我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赤诚奉献高原,服务各族群众。”第九四一医院内一科主任冯恩志说。

  第九四一医院始终认为,为驻地做贡献既是践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充分发挥医院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医院每年都组织医疗骨干深入青海省各州县、牧区等地区进行体检义诊、健康宣传、帮带手术等工作。

  “牛奶一定要加热烧开了再喝,不要吃半熟的牛羊肉,帮助牲畜分娩时要戴上橡胶手套……”今年4月,第九四一医院组织专家前往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根据当地布鲁氏杆菌病高发的情况,开展了疾病预防知识讲座。这次共有25名专家组成医疗队,对接湟源县卫生健康局、湟源县人民武装部,围绕医疗健康“精准脱贫”,来到巴汉村开展健康扶贫工作。除了健康知识讲座,还为当地群众体检义诊、赠送紧缺药品、指导规范村卫生室建设和培训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等。“他们每年都来我们村给村民免费体检、看病,对行动不方便的村民还上门看病。我们非常感激,现在看见他们就觉得亲切。”巴汉村的村民们纷纷表示。

  有一次,第九四一医院组织医疗队前往果洛藏族自治州一个偏远的牧区义诊。到达后,医疗队看到一片宽阔的草原上放着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当地牧民听说有医疗专家要来,早已排好队等待着,医疗队立即投入到义诊工作中。烈日当头,草原上没有任何遮挡物。几个小时的义诊,医疗队专家被晒得满面通红,皮肤都开始有刺痛感,但没有一个人抱怨退场。他们说,“当地群众期待的目光和真诚的道谢,就是我们的动力。守护群众的生命健康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多年来,第九四一医院医疗队深入基层,先后与14所州、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所)签订帮扶协议,免费培养医护人员400余名。为充分发挥医院技术和人才等优势,积极加强与青海省社工委、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开展小儿疝气救助项目,为贫困家庭儿童免费手术治疗3000余人次;与青海省回族撒拉族救助会合作,对贫困患者进行帮扶;以“青海省健康教育万里行活动”为抓手,累计完成疾病预防知识宣讲58场(次),发放各类卫生防病、健康知识宣传单15万份,增强了基层群众科学防病常识和积极治病的意识,深得各族群众的信任与爱戴。

  在为群众送医送药的同时,第九四一医院始终把扶贫帮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军民共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来,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历史,引导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在抢险救灾的现场,也总是能看到第九四一医院医务工作者们的身影。

  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九四一医院在两小时内迅速组成救援医疗队前往灾区,带着充足的物资,连续16个小时,翻越平均海拔4000米、沟壑众多、险象环生的山路终于到达玉树,成为地震后第一支参与救援的野战医疗队。救灾期间的一天,一名叫幸福的男子背着昏迷的父亲来到了第九四一医院医疗点,当时已是凌晨2时左右,医院内一科主任冯恩志顾不得自己极度疲劳和高原反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并一人通宵守候在患者身边至上午9时老人苏醒。为感谢冯医生对自己父亲的救命之恩,幸福主动组织当地群众帮助医疗队清理垃圾,为医疗队带路、清理路障、接送病人等。军民同心,抗击灾难。

  玉树抗震救灾期间,第九四一医院的医疗队员们一天三班倒、昼夜不间断,连续奋战了71天,诊疗伤病员12000余人次,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得当地群众的赞誉。

  第九四一医院之所以被评为“双拥”先进集体,不仅因为他们积极发挥医疗特色,用心用情爱民为民,积极参加医疗帮扶等,也因为他们十分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将其作为强基固本和做好“双拥”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端正风气、促进工作落实、加强医务人员管理和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举措。医院各科室纷纷成立了医德医风自查小组,选定了医德医风检查员,制定了医德医风奖惩规定,着力强化了医务人员严于律己、爱岗敬业、矢志不渝、热情服务的精神,有力促进了医德医风建设。

  下一步,解放军第九四一医院将进一步梳理定点帮扶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坚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在爱民为民中用真心、用真情。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