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场到城市

程宦宁

2020年07月27日09:33  来源:青海日报
 

  今年54岁的才拉本变了:人精干了,一身得体的西装,脚穿黑色运动鞋,“干散”又稳当。当才拉本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很难相信这是一位从小就在天峻草原土生土长的藏族牧民。

  6月17日,清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飘着丝丝细雨,让这个本来就不大的高原县城显得更加冷清。我们驱车来到天峻县温馨花园小区时,才拉本已经开始在厨房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了,一边煮着奶茶,一边打扫着房间。72平方米的2居室,让才拉本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客厅里的电视正在播放着悦耳的藏语歌曲,餐厅里的热水壶也在不停地冒着热气……

  油饼、酥油、牛奶……很快桌子上就摆满了丰盛的早餐。

  才拉本说:“感谢政府给了我一个温馨的家。”才拉本口中的这个“家”其实是天峻县2015年实施的易地搬迁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涉及全县8个乡镇51户148名建档立卡贫困牧民。2016年9月,这148名大半辈子逐水草而居的建档立卡牧民开始陆陆续续搬进新家,从此在县城定居下来。

  如今才拉本一家在天峻县城生活已是第四个年头了,“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干净水,脏了在家就能洗上热水澡,出门就能看上病……”说起现在的生活总能在才拉本脸上看到一丝丝甜蜜。

  这些生活的细小变化,改变的不仅是一家人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一家人的思想观念。

  “过去我们一家三口人都生活在距离县城36公里的织合玛乡多玉村,家里没有牛羊,女儿还小,妻子李保也因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不能干重活,全家人的生活就靠4000多元出租草场的费用来维持,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曾经的心酸才拉本历历在目。

  每年到了放牧的季节,才拉本就会到村里的大户人家去放牧,用来贴补家用。

  “放一个月的羊最多也就挣个400元左右,根本撑不起一家人的日子。”说起那时一家人的生活,才拉本的话语里充满了无奈。

  一顶帐篷、一块草山和几个已经磨得掉了色的大木箱子……才拉本大半辈子就这样过来了。

  “从小就生活在草原,虽然也想过走出去,但是拿了一辈子的羊鞭子,放下了我能干什么?”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成了才拉本走出草原的“拦路虎”。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天峻草原吹响。

  没有稳定的增收渠道、收入比较低、没有自己的住房、自身缺乏发展资金……才拉本被确定为多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带上贫困的“帽子”,才拉本一家“吃”上了低保,一年8038元的固定收入,让才拉本有了走出草原的勇气。

  “有政府给我们兜底,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就是带着这种“豁出去也要搏一搏”的心态,一家人迈出了第一步。

  妻子李保因为不能干重活,政府为她在村里安排了林管员的工作,李保也像工薪族一样开始上下班、领工资。一项项好政策没有让才拉本养成“等、靠、要”的思想,而是变得更加勤奋努力。

  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才拉本除了给人放羊,没事就去山里捡蘑菇。2016年一家人的收入就实现翻番,从建档立卡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67元,到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3元。

  对于才拉本来说,这一年还有让他更高兴的事情,“政府为我们补贴10万元,我们只需要花一万元就可以搬进县城。” 虽然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但是才拉本说话时依旧很激动。

  这一搬让才拉本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2017年,才拉本赶上了好政策,将54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到村里的合作社,当年就获得了512元的分红。然后又在村里第一书记的帮助下,获得了“530”小额贷款10000元和多玉村互助协会借款7000元,购买了15头牛积极发展养殖产业。

  这一年才拉本的女儿班玛措吉也在县城的第二幼儿园当上了幼儿园老师,一个月1500元的工资,让一家人摘掉贫困的“帽子”也变得更有底气。

  日子一天天地过着。看着妻子和女儿都有稳定的工作,闲不住的才拉本下定决心,要在县城找一份工作,“如果我也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就更稳定了。”

  语言交流困难成了才拉本找工作的第一道难关,为了克服困难,女儿每天都陪父亲通过手机上网,练习汉语。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4月才拉本在扶贫产业园当上了保安。

  才拉本说:“每天穿着制服,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我很知足。”

  采访一结束,才拉本“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早饭,顾不上收拾。一边下楼一边说:“工作不能迟到。”然后就骑着心爱的摩托车,一路扬长而去,不一会就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从草场到城市,才拉本用了四年时间,在这座高原小城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也让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