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来到青海,走上讲台发光发热——

赵占占:当老师到西部,我幸福!(志不求易 事不避难①)

本报记者 贾丰丰

2020年07月23日09: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指出,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让你们这届高校毕业生经受了磨练、收获了成长,也使你们切身体会到了“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同学们生逢其时、肩负重任。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西部地区、扶贫一线、基层社区,活跃着许多高校毕业生的身影。他们勇担重任,背后经历了怎样的选择?克服了哪些困难?又得到了哪些政策支持?本版今起推出“志不求易 事不避难”系列报道,讲述高校毕业生挥洒青春的奋斗故事。

  “课堂就是舞台,我要做最美的领舞。”

  对于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玉树(海东)分校的政治老师赵占占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舞者”。作为领舞的老师,自己要激发起他们每一个人起舞的愿望……眼前的赵占占,黑裤子配上白衬衫,加上盘起的马尾辫,显得自信而又干练。虽然工作只有一年,但举手投足间已经越来越成熟。

  201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赵占占来到青海,选择在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玉树(海东)分校做一名老师。回顾这一年,有孤独有迷茫,但对赵占占来说,更多的是成长是收获,是对选择的无悔和被需要的幸福。

  选择

  支教点燃教师梦想

  从甘肃兰州出发,穿过油菜花海、驶过河西走廊、遇见茫茫戈壁……2017年暑假,一次西去支教的经历让赵占占梦想开始萌发。

  “500多个小伙伴,33个小时的颠簸,大家带着对未知的向往,伴随着一路的欢声笑语、阵阵歌声,终于到了目的地——新疆阿克苏。”回忆起大三那次支教的情形,赵占占格外难忘:“报名时没有犹豫、路上也没有担心,因为母校西北师范大学有这个传统。”

  为缓解新疆基层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推进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开拓学生就业市场,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和西北师范大学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开展实习支教工作。12年来,西北师范大学每年选拔数百名学生,分春秋两季到阿克苏地区进行支教。目前,已有4000余名学生“接力”这场“支教的马拉松”。“学长学姐们的选择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形成一种无形的召唤,所以我们并不孤单。”赵占占说。

  一学期的支教生活,对第一次踏上讲台的赵占占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也让她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由于当地师资力量短缺,我们有时是数学老师,有时是语文老师,有时又是英语老师。有时还当起了打扫教室食堂、看管学生吃饭睡觉的生活老师。”正是这种亲密接触,让她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临走时,一张张写满祝福与不舍的小纸条,在她内心深处埋下了当老师的“种子”。

  去年找工作时,面临很多选择,也经历了不少迷茫,但在赵占占心中,当老师的念头从来没有断过。虽然也曾想过去大城市开开眼界,虽然也梦想着像电视剧里的白领一样,在高大阔气的写字楼里,谈吐非凡举止优雅……但每到关键时刻,当老师的愿望格外强烈,“就像在内心深处涌动的暗流一样,总能影响航向的选择。”

  “母校的传承点燃了我当老师的梦想,也坚定了我的信念。”赵占占说:“再加上我本身也是藏族,所以后来选择当老师,选择来青海,是追随内心选择的顺其自然。”

  进步

  教学注重方式方法

  “不只是给学生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走进他们的心里,去沟通、去激发、去点燃。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愿意接受你、接受你所带来的知识。”谈起这一年来的工作经历,赵占占深有感触:“对讲台有越来越多的敬畏。”

  赵占占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玉树(海东)分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2018年才正式建成招生。学生全部来自青海玉树地区,很多都出身牧民家庭,基础相对薄弱。“刚开始上课时,我一个人在上面讲得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可讲完一问,学生们啥都没听懂。”原来,孩子们汉语水平不高,经常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于是我特意放慢速度,藏汉双语同用,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知识点也掰开了、揉碎了讲,完了还要确认一句,‘大家听懂了没?’”赵占占说。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工作一年,赵占占对这句话深以为然:“比如,为了帮助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我经常主动提问、重点关注,可结果适得其反,甚至让他觉得我在针对他。后来,我主动跟他谈心谈话,一起吃饭,终于解开了他心里的疙瘩,孩子现在进步很大。”

  “在这里,我有一群年轻的小伙伴,大家平常一起备课、一起聊天。因为有彼此的陪伴,感觉十分温暖。”赵占占谈起自己的同事们,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同事,感觉更像是同学、朋友,学校也像个大家庭一样。”

  “我们学校老师平均年龄只有26岁,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他们是学校发展的活力源泉、动力源泉。今年后半年,预计还将有20名年轻人加入我们。他们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中央民族大学附中玉树(海东)分校副校长马朝辉说。

  收获

  被学生需要很幸福

  对于从小生长在草原上的孩子们来说,那份辽阔与壮美已然渗入他们的骨子里。乐观、豪放、阳光、热情,是赵占占对他们最深刻的印象。

  “记得第一次去家访时,沿着公路在草原前行,7个小时的路途颠簸得我昏昏沉沉。可当到了学生家里,热情的父母端上奶茶,孩子拉着我的手不放时,所有的疲惫烟消云散,那种‘被需要的幸福’足以治愈一切。”虽然平常没少被气,可谈起她的那些“淘气鬼”,赵占占还是满眼放光。

  “还有每次去查宿,学生们争着把从家带的肉干、糌粑、棒棒糖,往我手里塞。虽然大多都找理由婉拒,但他们那种发自心底渴望分享的眼神,让我终生难忘。”说着,赵占占笑出了泪花:“每到那种时刻,我觉得从来都不是孩子们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他们。那是我最大的留恋。”

  西部有西部的风情,西部也有西部的精彩。转眼已经工作一年,回看去年的选择,赵占占说得最多的还是“无悔”。“虽然生活环境没有大城市那么优越,但这边基础设施很完善,生活也非常便利。最主要的是,我从事着自己真心热爱的事业,有一种自己在发光发热的自豪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是单纯的谋生,那是多少财富都替代不了的。”

  边疆不边远,高原更高远。近年来,越来越多像赵占占一样的高校毕业生来到青海。青海也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栽好梧桐树、搭好黄金台,不断壮大全省各类人才队伍。“近年来,通过柔性引才,邀请2200多名专业人才‘候鸟式’来青工作,帮助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2万人次。特别是2019年,我们63家企事业单位组团下高原、请英才,签约急需紧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1200多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占84.3%。”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务国强说。

  “跳出象牙塔,去审视、去投入、去拓展……”这是赵占占给一个学妹微信分享的一段话。再过两个月,学妹也将奔赴青海,在西宁的一所中学任教。“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相信,我们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谈起未来,赵占占信心满满。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