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牦牛“公主”“远嫁”拉萨

王 臻

2020年07月22日09:15  来源:青海日报
 

装运牦牛。

正在等待耳标检查的牦牛。本报记者 王臻 摄

  7月20日上午9时,位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宁巴段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的牦牛围栏里,一头头母牦牛正在排队等待耳标检查。

  “今天我们厂里的580头牦牛要运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这是我们的牦牛品种第一次进藏,早上八点就过来了,主要是对将要装车的每一头牦牛进行免疫耳标号和双耳标号的核对,并确定好每头牦牛源头追溯体系的相关工作。”清晨的小雨淅淅沥沥浇灌着周围青翠的草地,不似夏日的炎热,山里冷得人打颤,但大通种牛场生产科生产干事彭云飞和同事们已在牛圈里热情洋溢地工作了许久。

  为复壮、改良西藏当地牦牛品种,做大做强牦牛养殖业,帮助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政府和牦牛养殖企业家们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调研,最终与我省大通种牛场签订了580头大通牦牛购销协议。此次协议中购买的牦牛均为1—2岁龄的母牛,与西藏以往引种多为种公牛且数量少不同,不仅数量规模较大,而且全部为种用母牛,此举将对曲水当地牦牛的改良复壮发挥重要作用。

  11时许,20辆满载大通牦牛的运输车队整齐地停靠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整装待发,毛色黑亮、“精神饱满”的大通牦牛闪动着懵懂的大眼睛,“哞、哞”叫着,仿佛迫不及待要早些到达它们的新家——神奇的拉萨曲水。据了解,这批牦牛将于三天后到达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

  曲水县副县长罗超文对记者说:“西藏牦牛出栏时间要8年左右,而大通牦牛只需要4至5年,我们从拉萨来到2000公里以外的大通种牛场购买牦牛,就是冲着大通牦牛的优秀品质来的,这是曲水县落实拉萨市牦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重要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希望通过引进大通牦牛,提高曲水县牦牛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推进拉萨市牦牛养殖规模化发展,实现产业扶贫目标。”

  大通牦牛是我省大通种牛场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连续执行农业农村部4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2004年和2019年我省成功培育了含二分之一野牦牛基因的肉乳兼用型品种大通牦牛和肉用型无角品种阿什旦牦牛2个国家级新品种,填补了世界牦牛育种史上的空白,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牦牛品种结构。

  “大通牦牛的特点是抗病、增重,能改良当地牦牛生产性能,使其提高15—27%。经过一个月的接洽,我们跟西藏自治区成功签约,今后还要继续跟西藏曲水县合作,派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根据我们的饲养标准,饲养的规范操作,减少损亡,提高繁活率,以此增加当地牧民收入,为西藏脱贫攻坚做一份贡献。同时,下一步还将跟甘肃、云南、新疆等地合作,力争让更多种牦牛走出省门。”大通种牛场副场长殷满财告诉记者。

  多年来,大通种牛场累计向全省39个县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近3万头,并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全国各大牦牛产区。据统计,大通牦牛改良后裔在推广区已达180余万头,改良后裔在同等饲养条件下,产肉性能可提高20%以上,仅多产犊牛和18月龄活体增重2项指标累计为农牧民新增收益10亿余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加快了我省乃至全国牦牛良种化进程,在高原牦牛改良复壮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是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大势所趋。继2017年大通牦牛被一次引入新疆500余头之后,今天又有500余头大通牦牛再次走向西藏更加广阔的天地,这是青藏地区间优势资源互补,促进产业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的有力举措。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与西藏的合作,让大通牦牛成为承载青藏两地友谊,驮起牦牛产业发展希望的‘使者’和交流合作的纽带,共同把青藏地区打造成为全国牦牛特色产业优势区,助力乡村振兴,奏响青藏携手共谋发展最强音!”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旺杰说。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