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绿色玛柯河

李兴发

2020年07月16日09:54  来源:青海日报
 

  玛柯河,源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哇尔依乡,是长江重要支流大渡河的源流之一。流经班玛县时已是流域中段,在这里它趟过草原穿于森林,东流而最终汇于大渡河,而后进岷江入长江融入东海。在玛柯河“独闯天涯”的210多公里中,在班玛,北岸森林包裹群山,南边草原承托着碧波,呈现出青海高原依山傍水的美丽画卷。

  班玛县有着青海省最大、海拔最高的原始森林,森林面积达到了14.7万多公顷,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中藏药材资源丰富,有“中华动植物基因库”、“三江源小江南”的美称。同时也是全国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玛柯河水质关系到长江流域,班玛县生态关系着全国,这一河一地的相遇生态价值不言而喻。保护得如何?走一遭玛柯河畔可见分晓。

  一

  “你听!嗒、嗒、嗒,这是大雁的叫声;嘎、嘎、嘎,这是野鸭;唔、唔、唔的是猴子。”听声分辨动物,对于玛柯河河畔班前村村民尕让来说,早已经驾轻就熟了。在他看来这是河边的动物,在向林子里的同伴释放安全信号。

  玛柯河流经班玛县的区域,始终都依偎在森林的边缘,浅水区便成为了许多野生动物们觅食、戏水的地方。但这种现象也曾因为生活垃圾,出现过短暂的“淡季”。在尕让的记忆里有过藏猕猴捡食水面漂浮物,野鸭游动的区域围满垃圾的场景,“看着有点儿心痛,有跑过去把它拉出来的冲动。”尕让说那时候河边动物的叫声,听起来不再那么清爽,感觉是在告诫同伴勿入。

  “那种现象时间不长,你看现在一切都恢复了正常。”尕让的解释并非自欺欺人。为治理境内301条大小河流流域生态环境,班玛县先后出台了《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班玛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从源头上防治了人为破坏和污染河流的行为。

  拥有上游下游共治、岸上岸下同治、全民参与齐治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还不够,对污水缺乏技术手段的处理,依旧无法确保一江清水不被污染的厄运。

  2016年班玛县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厂,厂长李全海拿出了6月份的减排汇总表和在线监测水质汇总表。氨氮,这个由人类粪便所产生的物质,含量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的数值只有0.09毫克每升,远低于国家一级A类水质的监测标准。

  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日处理1000吨,这样的处理能力对于人口只有3万多的班玛县来说,只需要开通一组处理系统就完全够用。“之所以一次就搞这么大的污水处理厂,看的是眼前而想的是未来。”李全海参与过班玛县河流水质监测,他知道河水的水质影响着流域内的野生动植物,更何况在班玛县玛柯河流域发现过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水生物活化石——川陕哲罗鲑。李全海告诉记者,曾有牧民告诉他,五年前在玛柯河看到过处于濒危境地的川陕哲罗鲑。

  二

  玛柯河林场位于班玛县境内,横跨青海、四川两省,是国内海拔最高的天然原始林场,玛柯河贯穿林区。

  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因为发展的需要,玛柯河林场十多年间献出5500多公顷森林。曾参与开采的尕玛求如今已是花甲之年,记忆里仍旧保留着当年的一些画面:“那时候森林是成片成片的倒,村里的路上全是拉木头的大车,排着长队往外运。”

  “以前因为发展需要不得不取,发展起来了那就得还!”尕玛求秉承着一句:“拿了哪有不还的道理?”在21年时间里种树的足迹遍布班玛县的沟沟坎坎。但“还”并非他一个人在做。

  为了保护这片青海省最大的天然林场,班玛县委先后召开过10余次常委会。据统计,自2013年实施三江源二期工程以来,班玛县累计实施封山育林4000多公顷,实施人工造林3500多公顷,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2000多公顷,实施湿地保护6000多公顷。

  如今的“还”与“保”双管齐下,不仅保住的是林区植物67科220属466种的野生植物;白唇鹿、金钱豹、金雕等11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棕熊、猕猴、小熊猫等29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和10余种省级保护动物,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奠定了基础。

  2019年班玛县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土绿化行动,计划绿化造林2600多公顷。这是班玛县“把森林引入县城、把县城建在林中”理念的一次实践,也打响了“打造高原森林城镇示范县”的第一枪。

  在玛柯河两岸,如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青海云杉育苗基地。微风下它们所传递的“私语”与原始森林的前辈不同,内容多是将森林科学合理地融入城镇空间。它们日后将要去的地方也都是村旁、宅旁、路旁、水旁,要传承的是乡村自然生态景观风貌,让百姓在树荫下能再品乡愁。

  三

  班玛县属于“三江源”核心保护区,80%以上地域在生态红线范围内。社会经济项目落地十分困难,产业发展空间狭窄。如何发展?班玛县以“生态就是经济,经济就是生态”的发展思路,将人与自然化敌为友。

  班玛县灯塔乡可培村坐落在玛柯河畔,因为野生菌类、贝母等中藏药材,以及藏雪茶的广泛分布,这里的村民世代习惯于获取大自然的资源,以此来换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2016至2017年环境保护大检查,为这些林下的精灵递出了一纸诉状,整改也随之开始。抓好林下产业基地建设开始兴起,羊肚菌人工培育,藏雪茶树人工驯化,野生大黄、紫贝母、蕨麻开始人工种植。打开了生态、生产、生活联动发展模式。

  到2019年可培村共种植藏雪茶约1200多公顷,不仅让这些荒地重新获得了植被的庇护,而且还形成了青海省首条藏茶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赢。村民沙谢就是最大受益者。“采野生的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数量有限只能赚点小钱。”通过人工种植,沙谢的角色从“野采”转为了“家拿”,经济收入也从曾经的千元提高到了如今的万元。而他只是灯塔乡发展林下经济,创收从零突破至216万元后,享受生态经济分红的四千分之一。

  如今,走在玛柯河畔,所看到的是“绿色”更加苍劲有力,满眼的人类呵护自然,自然回馈人类的画面。所听到的是动物、植物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与人类共叙的和谐之音。共同携手所捍卫的是同一片绿色家园,共同编制着一个和谐、绿色的未来。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