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猪舍打扫干净、提前准备好的水和饲料倒入食槽中、还逐个检查每头猪崽的健康状况……6月15日,家住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松德村的村民王存义一大早便忙碌了起来,看着猪舍中日渐壮大的“队伍”,他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可多亏了它们,我们家的生活才能改变呢。”指了指身后一排排整齐干净的猪舍和坡下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王存义热情的话语中也带着一丝感慨。 时间回到2016年,王存义一家人生活在脑山沟中的老村里,那时家中大儿子刚刚结婚有了孩子,二儿子还在上学,一家6口人的生计指望着靠天吃饭的那几亩薄地。 “种了一辈子庄稼,别的啥也不会,赶上小的上学,孙子又小,真是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地步。”据王存义回忆,那时候老村地理位置偏僻,出村子的道路仅有一条土路,赶上雨雪天气,大家都是肩上挂着布鞋,脚上穿着雨鞋,直到走出了沟口的松德桥才能换鞋出行。 交通和环境的闭塞也导致了村民们思想的闭塞,老村里的53户村民中,其中40户过着窘迫的生活,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而王存义一家也正是其中之一。 “戴上了穷帽子,脸上当然挂不住,但最主要的还是觉得生活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王存义明白“穷则思变”的道理,他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外出务工。 没有技术就学,没有方向就找。抱着这样的心态,王存义在互助北山附近的一家养殖场找到了一份养殖员的工作。“刚开始一个月的工作只有400元钱,但是我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的技术,所以就坚持了下来。”怀着求学的态度,他在养殖场工作了一年有余。虽说收入微薄,但他致富的本领,像一粒种子在心田里扎下了,致富的路子在心中也渐渐清晰起来…… 2017年6月,正在上班的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好消息,村子要从脑山沟中易地搬迁出来,而且每户拿到政府的补贴资金后,只需要4000元钱就可以搬进新村,住上新房。 连夜就准备回家安置新房,王存义在回去的电话里就告诉妻子自己终于等到了脱贫致富的机会。 “一年多时间里我没少学技术,听说新村为每一户都盖了36平方米的养殖区,我觉得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用政府发放给家里的32400元扶贫资金买了8头老母猪,王存义干起了自己的养殖生意。 因为已经有了丰富的养殖经验,王存义一开始便进入了正轨。在出售了第一批6个小猪崽后,他就用赚来的钱,从陕西省购买了两张专用分娩床,并且对小猪仔进行了隔离培育。在他独到的经验培育下,他所养殖的猪下崽存活率保持在100%。 不仅在设备上花心思,就连在饲料上王存义都精益求精。通过长时间的尝试配比,他调配出了他认为最适合猪生长的饲料,并且在2018年9月青海华农恒青农牧有限公司举办的互助赛区养猪比赛中大猪料组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200多个人的比赛我能获奖,我觉得是对我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王存义通过养猪尝到甜头后,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陆续租下了8户村民的养殖区,将养殖规模发展到了上百头。 “今年我已经卖了90多个小猪崽和10多头大肥猪了,纯利润达到了11多万元,现在还有近100头的存栏量,到年底靠养猪收入20多万元不成问题。”说起如今的规模养殖,王存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好事成双,王存义的大儿子王有全也通过外出务工所积攒的钱买了一辆小货车,开始了运输生意。夏天拉牧草、秋天拉菜籽、冬天拉饲料…… “虽然有些辛苦,但是感觉很充实,一年下来也能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养活老婆孩子是没啥问题了。爸爸这么能干,我也差不了。”提起如今的生活,王有全脸上充满了自豪。 坐在新房的客厅中,王存义拿出了妻子殷生花所做的刺绣说道:我们这里大多都是土族人,基本每家每户的女人都会刺绣,而且村子上就有三个土族刺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呢,我准备让媳妇去学一学,现在来这里旅游的人很多,好多人都喜欢这些民族的东西,以后我们也要赶上这趟乡村旅游的致富车。 在王存义的脸上是满满的笑容,而在他的眼里是对崭新生活的无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