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青海新贡献

张静蕊

2020年07月13日09:08  来源:青海日报
 

  7月9日,由中共青海省委党校、中共青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青海改革论坛在西宁开幕。论坛以“源头责任 干流担当——全面推进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青海,共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青海省作为黄河的源头,干流长度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总流量的49.4%,青海黄河流域面积达15.23万平方公里,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保护黄河是青海人民肩负的重要责任。生态治理在地方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既要“治”生态环境,当好“绿水青山”守护者,也要“理”区域发展,当好“金山银山”的创造者,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因此,青海省应立足自身的生态优势、制度优势,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更好更快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国家战略,努力肩负起黄河流域“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青海新贡献。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长期以来,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既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又更好地策应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有助于青海省从国家层面集中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为我省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持久强大的支撑。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海省作为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和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份,敢于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积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海智慧、创造青海经验,进而打开一扇青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新窗口。

  肩负“源头责任”,推动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融合发展。同时,生态文明也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当前,青海省发展底子薄、任务重,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从这一基本省情出发,走青海绿色发展之路的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而贯穿其中的是突出绿色生态这一主线。具体来讲,就是找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均衡点,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善于在创新实践中摸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模式,进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立足青海省情,走出具有青海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首先,要始终如一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坚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青海全省发展的重要前提,坚定不移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严格保护重要水源、湿地、水体、山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守护好绿水青山,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释放更大的绿色发展空间。其次,要以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全社会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再生利用,努力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用绿色生产方式致富,用绿色生活方式创造美。青海省是资源、能源富集地,盐湖资源得天独厚,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储量丰富,因此我们要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再次,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推动盐湖、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大力构建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体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要依托绿色高原农牧产品等品牌优势,加快培育壮大生态有机农牧业,推广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和高效利用技术,促进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立足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旅游、生态健康养生、生态健康休闲、生态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促进绿色服务业发展,从而有效夯实绿色发展根基。最后,作为生态文明先行区,青海省要积极在“生态+”、生态补偿、绿色考评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市场化机制等生态文明制度,建立生态文明推广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积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青海更大的贡献,为大美青海从三江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注入强大的动力。

  (作者单位: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编:刘沛然、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