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西宁样板

甘海琼 杨玥

2020年07月09日11:07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炎炎夏日,从西宁泮子山远眺,远处北山美丽园巨大的人工湖泛着银光,如同镶嵌在层层绿植怀抱中的一颗珍珠。西宁市北山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吴忠祥说:“种活一棵青海云杉,我们要将种子先在育苗床培育三年才能移植到培植区,再等十年它长到15厘米才能把它移植到人工林区。西宁南北山绿化、公园绿地建设就和培育云杉是一个道理,都是个花心血、下功夫的活儿。”

从西宁的西山到南山,从南山再到北山,吴忠祥是西宁众多绿地的建设者之一,也是这座城市绿色发展的见证人。

2016年西宁市提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发展坐标,强力推进“西宁蓝”“高原绿”“河湖清”等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六大建设行动。今年是西宁市基本建成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冲刺之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发展理念、产业路径、城市风貌、制度环境四个领域打造样板,西宁正走出一条在经济欠发达、生态脆弱地区整体实现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开门见绿 这是幸福的底色

北山美丽园荷花池 杨玥 摄

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这是曾经生活在西宁市火烧沟附近的村民张陈兰的第一印象:“上世纪90年代的火烧沟是一个生活垃圾消纳场,后来我们从这条沟迁出住进了海湖新区,这里又成了一个建筑垃圾填埋场。”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昔日满眼垃圾、植被稀少的火烧沟如今处处绿植花木,碧波荡漾,这让张陈兰欣喜不已。

历时三十多年的南北山的绿化改变了西宁的生态大环境,如今点缀在城市各处的绿地湿地则是西宁生态改善提质增效的“点睛之笔”。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殊荣加身……西宁人对绿色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引下愈发浓烈。

人居大环境改善,生活小环境也在发生变化。2018年起推进“高原绿”城区园林绿化提质提速工作,建成和建设了一大批公园游园,西宁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最初的3.2平方米提高到12.5平方米。随着城市风貌的改变,蓝天、绿水、青山常在,城市功能和品质不断优化提升,公园绿地成为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服务更多市民群众,成就了西宁的幸福底色。

团结公园的沉香塔、北川河湿地公园的大型雕塑群、鲁青公园的骑行绿道、宁湖湿地公园的候鸟科普展板……西宁市民谷利江说:“出门就是公园,春天看鸟飞、夏秋看绿植,每个公园各有特色,能去的地方也多了。”开门见绿,这是幸福西宁发展的新格局,也是西宁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

2017年,西宁市将甘河工业园区西区的6540亩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园林花卉博览园,这一举措相当于放弃了每年170亿元的工业产值。一块块寸土寸金的区域舍弃了对GDP的追求,建成的一座座公园、一个个游园、一处处公园小品,是西宁生态改善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变,体现了西宁对绿色理念的践行。

产业“清新” 这是幸福的引擎

甘河工业园区 杨玥 摄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硬实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如何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如何在绿水青山间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西宁努力追求的必答题。

2014年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对西矿锌业、铅业、天晨化工等企业的落后产能和“久治不愈”的污染项目予以停产整顿或关闭。这是西宁实现产业“清新”,转型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第一步。

从资源型产业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转型,西宁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绿色变身”,成功迈出实现产业“清新”第二步,形成以南川工业园区锂资源精深加工、东川工业园区硅材料光伏产业链、生物产业园区重点孵化科技产业、甘河工业园区有色金属生产、深加工及特色化工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布局。

近年来,西宁提高了新进产业的准入门槛、以补足产业短板、补齐产业链的精准定位,为产业发展注入“绿色基因”,迈向产业绿色发展新台阶。

2019年,年产2万吨碳纤维项目在甘河工业园区西区落地。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连峰介绍:“碳钎维上游产业拥有青海大美煤业丙烯腈项目,产品能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叶片、太阳能电池板等下游产业。”碳钎维产业是西宁打造新材料之城的重要增长极。

“十三五”以来,西宁市南川、东川、生物园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7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已经成为西宁市绿色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热闹乡村 这是幸福的厚度

东至沟乡村美景 杨玥 摄

凉亭、木屋、青砖、碧瓦农家院。青海省大通县东至沟村,显现出一派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景象。近年来西宁市围绕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改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培育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及文化保护,全面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容村貌大幅改善,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村民赵金文的农家乐开业已经两年了,细致的他在院子里移植了一颗李子树,来自城里的游客们正在树下乘凉喝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许就是这样。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庭院经济中,赵金文得到了实惠。

沿着东至沟的林间木栈道走向山顶,放眼望去山下就是边麻沟村。山下停车场一排排小汽车显现出夏天窎沟里乡村旅游市场的火爆。昔日这个山大沟深、靠天吃饭的边麻沟村,如今被丛丛鲜花、整齐的篱笆包围,绿色发展的厚度让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以前村民吃过晚饭就躺在炕上看电视,现在村容环境美化提升,晚饭后大家都喜欢在村子里散步看夜景。”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说。

独发展不如共发展,朔北乡党委书记黄玉珍说:“2017年朔北乡窎沟片区乡村旅游联盟中心党委挂牌成立,利用旅游资源,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窎沟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保障。”窎沟片区十个村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旅游业、养殖业、种植业实现精准发展。

截至2019年,西宁市共实施美丽乡村440个,今年西宁还将继续强化美丽乡村的实施力度,83个美丽乡村实施计划已陆续开工。

绿色生活,这是幸福的内涵

社区垃圾分类点 杨玥 摄

“无废城市建设可不是句口号,拉满标语可没用。垃圾分类工作也得想办法、出主意、积极创新,这样居民的参与度才高!”在西宁市城东区碧水外滩小区,物业经理潘家驹积极带领小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为周边小区做出了榜样。

绿色育民、绿色惠民、绿色利民、绿色为民,西宁市在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过程中,先后出台了《西宁市民绿色生活公约》《西宁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促进条例》。从生活方式到城市规划建设,都能看到西宁的绿色脚步。

2020年起西宁市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全部使用纯电动车,2024年西宁城市公交线路将全部实现纯电动车,2025年市区巡游车租车全部更新为纯电动车。发展绿色交通,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不断满足着群众清洁化、智慧化、便捷化的出行需要。

在海宏一号小区,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居民只需在电子屏上输入手机号码,打开柜门,就可以分类投放垃圾;然后进行智能化识别,根据市场价格计算返现金额,返现金额最多的一位居民已经拿到400元。”小黄狗西宁分公司运营主管韩大伟介绍说,目前西宁市已投放50个智能垃圾回收设备。

绿色出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正在成为市民的自觉选择,已经成为西宁文明的新时尚。

生态似水、发展如舟。四年砥砺奋进,“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成为高原之城西宁的最美标签。在青海积极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征途上,省会西宁将继续把幸福书写在青山绿水之间,让生态秀美成为江源之地的永续福利。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