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青和段职工正在进行清雪作业。 青海省公路局供图
郭长青向记者介绍“一棵树”。 青海日报记者 田得乾 摄
在距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镇40公里处的小柴旦湖岸边不远处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杨树,那是柴达木养路人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他们都叫这里是“一棵树”。
这棵树是1973年4月大柴旦公路段26道班养路工拜占元同志种下的。如今,青海省海西公路总段大柴旦公路段党支部书记、段长郭长青的微信名就是“一棵树”。郭长青说,这棵树历经风吹雨打,酷暑严寒,仍然向上生长。2014年,这棵树因为地下碱水上升而枯萎,但这棵树所代表的精神并没有枯萎。
2018年5月,郭长青组织大柴旦公路段职工在“一棵树”旁又种下了15棵新树,希望全公路段职工继承和发扬柴达木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
接过父辈手中的铁锹和洋镐成为“路二代”
郭长青,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养路人,看起来身形消瘦却不失精干,走起路来脚下带风,黝黑的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坚毅的目光。他就像小柴旦湖边的那颗杨树一样,扎根于荒原戈壁,历经风霜雨雪,见证着柴达木地区公路的变迁,也守护着公路的安全畅通。
“我的父亲是青藏公路的第一批开拓者,他当时跟随慕生忠将军修建青藏公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最终长眠在昆仑山下……”
据郭长青回忆,1953年他的父亲郭守肃刚刚27岁,听到要去青海修筑青藏公路,就立即从湖南老家赶往青海,参与了青藏公路格尔木到拉萨段的建设工作。1954年青藏公路正式通车后,父亲就被分到五道梁公路段当了技术副段长。
“他们当时养路的工具特别简陋,刚开始只有背篓和人拉板车,道班就是他们的家。”郭长青说,当时他父亲管养的线路全长有117公里,上路巡查全靠走路,每走一次就得一个半月的时间,所以他对每一段路的路况都特别熟悉。
郭长青说,我们无法忘记老一辈公路人头顶青天一片、脚踏荒原八方的豪迈气概,也无法忘记父辈人拉肩扛、风餐露宿艰苦创业的岁月。
1966年5月20日,郭长青出生在父亲工作的五道梁公路段,从此与路结缘。生于公路边,长于公路边的郭长青长大后,自然而然成为了“路二代”。
“从父亲的身上我能感受到他们那一辈人对公路难以割舍的情节,他们为青藏公路付出了一生,路已经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郭长青接过父辈们手中的铁锹和洋镐,也继承了他们为养路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
郭长青说,父亲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那种蕴含于一言一行中的言传身教就是我们后来说的“两路精神”。他常常给我讲当年慕生忠将军带着大家修路的故事,就是要我们记住并传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用汗水和行动诠释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是最朴素有效的领导哲学。郭长青这个公路上的第二代养护工,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大柴旦公路段管养的路段有将近800公里,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四条线上,再加上这里有青山、嗷崂山、当金山等高海拔山路,气候条件恶劣,水毁、冰冻自然灾害频发,路基路面病害反复,在日常养护工作中,段上的职工除了要开展正常养护工作,还要经常投入到夏抢水毁、冬除冰雪的应急抢险中,工作的艰苦不言而喻。
2018年4月份,段里负责养护的G3011线柳格高速青山、嗷崂山路段连续3至4天的暴雪,造成路面严重积雪,最厚的地方积雪有一米多深。郭长青带着段里的职工赶去清雪,因为雪太大机械上不去,连续37公里雪灾路段,只能进行人工清雪。3500米至3800米的海拔,零下近30摄氏度的气温,郭长青带领大家一路前行,并拿出午饭送给被困人员,脱下棉衣披在路人身上,四天三夜的鏖战中他们只吃了一顿饭,最后道路得以顺利通车。有人说,这是守路人的“路魂”吓退了恶劣的天气。
2019年夏天,洪水来袭,大柴旦公路段负责养护的道路被阻断,情况万分危急。“共产党员跟我来!”53岁的郭长青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带领大家筑起人墙,扛起沙袋堵水护路;夜晚,他站在冰凉的水中为前行的车辆指引道路,连续奋战九天九夜。
“说十遍不如干一遍,处置路面水毁病害的时候,职工们背多少沙袋我就背多少沙袋,路域环境整治的时候,他们干几公里我也干几公里。”说到这些的时候郭长青有些自豪,他说大家看到我这个段长都这么拼命,干劲就更足了。
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德令哈公路段、冷湖公路段、茫崖公路段、大柴旦公路段任副段长、段长的郭长青带领大柴旦公路段全体职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全面完成年度公路养护、抗洪保通等急难险重任务,有效地保障了所辖路段的安全畅通。
“真的,我很敬佩我们的职工。”说起大家一起出去干活的事情,郭长青好几次说到他被职工们不怕艰难困苦,全力拼搏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说这种特别能奉献、能吃苦的精神,一直让他很感动,也一直影响着他。
近几年,公路交通量急剧增加,路面病害也逐渐增多。为了解决养护范围近800公里的路段点多线长,病害分散的问题,郭长青在海西公路养护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处治病害路段35000多平方米,更换桥梁支座600个,对4座大桥进行了砼桥梁防腐处治,45道桥梁伸缩缝得以修复,6座中桥桥面渗水得以处理,35道危涵得以加固……这些是前五年病害处治的总和,在海西公路总段乃至全省养护行业名列前茅。
然而比起在工作中的兢兢业业,郭长青对于家庭却有着太多的亏欠。在家庭和事业面前,郭长青毅然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只要工作需要,只要接到险情报告,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妻子常年有病,他顾不上照顾;儿子高考,他也没能去陪伴。算下来,一年365天,他在路上工作的时间就超过200余天,而他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一年不到30天。
让“两路精神”薪火相传
再次见到郭长青,已经是一年以后了。黝黑的脸上那双小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坚毅的目光愈显深沉,再配上一身黑色中山装,让他看起来还是那么干练,只是因为脚踝受伤,所以走路有些慢。
郭长青告诉记者,今年3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于好转,随即而来的是复工复产的严峻任务。为快速进入路域环境整治工作保障公路的“畅通、安全、舒适、美观、绿化”,他号召全段职工开展“整治路域环境大干30天行动”。3月9日那天,他和副段长李忠红分别带队出去整治路域环境,在捡除网围栏外的垃圾时他不慎崴伤了脚踝,导致踝骨骨折。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养路事业奉献了一生的郭长青目前最大的心结就是如何把养路事业传承下去。
“我们段上现在有好多老同志马上就要退休了,所以如何培养年轻人,如何让第三代养路人继承养路事业,传承‘两路精神’是我现在一直考虑的问题。”郭长青说。
为此,郭长青想了很多办法。除了让老职工做好“传帮带”之外,还通过在段里举办各类集体活动,来提高大家的组织观念;通过举办“唱红歌、读好书”经验分享比赛活动,来提升大家的荣誉感,而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通过党支部开展各类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技能比赛,向他们宣传青藏公路建设的历史,给他们讲老一辈养路工艰苦奋斗的故事,从思想上引导他们,让这些新时代的公路养护人,从内心深处感受“两路精神”的可贵和养路事业的可敬。
“作为新时代的养路人,你们不仅要传承‘两路精神’和养路事业,还要大力弘扬‘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沿着先辈们的足迹,扎根工作岗位,练就过硬的工作技能,做好公路保通,为青海的公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郭长青时刻不忘要激励年轻职工们做好新时代的养路人。
在郭长青的努力下,他和段里的年轻职工打成了一片,年轻职工对他的称呼也从“郭段长”变成了“老郭”,年轻职工对养路事业的热情也在不断提高,这让郭长青对今后的养路事业又多了一份期待。
更让郭长青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引导和影响下,正在上大学的儿子也选择了道路与桥梁专业,有意在毕业后接过他从父辈手中继承的事业,继续为养路事业而奋斗。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目极望,欲求渡处,路中无居民,涉行艰难,所经之苦,则莫知所拟。”这是东晋高僧法显《佛国记》中对柴达木盆地的描述。如今,这里不仅有了公路,更有着一群为这条公路安全畅通而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就像那路边的一棵树一样,抛家舍业,献了青春献终身,默默守护着一条条通往远方的生命通道。
当我离开时,我看到距离那棵已经枯萎的杨树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棵绿油油的小树已经发芽吐绿,向着蔚蓝的天空努力生长,那挺拔的姿态就像一名顽强不屈的养路工站在路边,向人们诉说着他对公路的爱护和不舍,向风呢喃着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