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决胜脱贫 小康可期

陈晨

2020年07月07日09:43  来源:青海日报
 

  6月,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乡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穿行,一幢幢崭新的院落错落有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盖了新房,有了产业,得了保障,曾经的贫困村、贫困户纷纷摘下贫困帽,奔向充满希望的小康路。

  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贵德县坚持精准方略,紧盯“十八项”指标,全力实施“1+9+10”专项行动,持续加强资金投入,扎实落地攻坚举措,先后完成了51个贫困村退出,稳定脱贫3474户11818人的艰巨任务,于2020年4月21日退出贫困县序列,如期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

  “产业+就业”打出脱贫组合拳

  胡麻是贵德县传统经济作物。近年来,青海亘珠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胡麻产业,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使胡麻种植、加工产业成为当地重要的扶贫产业。

  2016年,公司总经理洛藏索巴看准小胡麻资源优势和其独特的市场竞争力,与河东乡哇里村、边都村、阿什贡村、查达村等4个贫困村的农户签订7.5万公斤的胡麻种植合同,并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企业原料供应,同时也实实在在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带来了新机遇。

  2016年至今,短短几年,公司同河东乡9个村的52户12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建档立卡户借款合作分红协议”,通过产业到户资金参与的形式,每年贫困户可以得到8万元分红。

  可以说,这种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式,对那些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愿望,但没有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来讲,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路径和渠道。

  近年来,贵德县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方式,将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收益,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因地因人制宜,分类实施扶贫项目,让贫困人口逐步实现稳定脱贫、稳定增收。

  截至目前,贵德县总投资6243.9万元的到户产业扶贫项目,已惠及贫困人口9756人。其中的重头戏,就是投资2789.5万元,对有劳动能力和生产发展愿望的贫困人口重点扶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同时,加快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让贫困户更多地分享到农牧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的更高效益。

  2019年,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展,洛藏索巴在河东乡哇里村流转土地70公顷,成立胡麻种植基地。“村民不仅每亩增加土地流转费400元,而且公司雇佣当地村民和贫困农牧户从事种植、浇水、除草、施肥、收割等,有效帮助当地村民增收。”洛藏索巴说。

  在洛藏索巴的办公室,有一个专门记录种植基地出勤人员的考核表,他介绍说,多旦、索南扎西、卡加毛都是村里的贫困户,也是公司聘用的务工人员。从今年2月14日开工以来,短短4个月时间,仅务工收入这一项最多能增收1.2万元。

  脱贫攻坚以来,贵德县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搬迁群众脱贫增收的“主渠道”,以生态管护保障一批、就地务工稳定一批、劳务输出解决一批为载体,建立创业就业帮扶机制。

  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公益管护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先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管护员1825名。其中,草管员年人均增收2.16万元,林管员年人均增收1.18万元,实现了稳定增收。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县上还建立完善“订单式”“定向式”就业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开展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引导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并积极落实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拓展省内外劳务输出渠道。

  如今,全县累计培育劳务经纪人140名,开发公益性岗位309个,职业技能培训6365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981人),培训致富带头人60人次,扶持自主创业20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5人)。累计输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6.45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25人次,2019年同比上年人均实现增收1400元,同比增长17%。

  “两不愁三保障”助力脱贫焕新颜

  哇里村地处贵德县河东乡东南10公里处,属于典型的“脑山”地区。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处在守着黄河没水吃的困境中。

  2018年,村里终于通上了自来水。“通水那天,别提大伙儿多高兴了,村民们庆祝了好几天呢!”提起通水时的场景,河东乡干部李海霞至今还记忆犹新。

  脱贫攻坚以来,贵德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投资4.9亿元解决了1.77万户6.8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县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100%,保障了2.1万人21066公顷耕地防洪安全,改善了27800公顷耕地的灌溉条件;

  投资5.1亿元建设公路、桥梁,道路通达率、通畅率均达100%,同时,以环线或直通行车方式,将县城与乡镇和村委会连接贯通,实现了全县122个建制行政村“通路、通车”的“两通”目标;

  投资近1亿元实施电网改造升级,贫困村供电可靠率达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

  投资1.55亿元实施宽带网络建设工程,全县4G网络覆盖率达98%;

  提档升级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医疗卫生室,并配备1名村医开展就诊服务,同时,严格执行国家健康精准扶贫政策,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

  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全县7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始终保持100%;

  实现了贫困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生产生活用电、通讯信号、医疗卫生保障、教育资源全覆盖,发展短板全面补齐。

  如今,贵德县摘帽退出“六项指标”已全面达标,顺利实现全县绝对贫困全面“清零”目标。

  2019年贵德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27元;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贫困村退出率达到100%;贫困发生率降为0。

  “内生动力”让脱贫更加有干劲

  脱贫攻坚,核心在“人”。每个脱贫故事的背后,除了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送来春风,除了扶贫干部不遗余力的帮扶,更离不开贫困者们自身的努力奋斗。

  才巷多杰是村里有名的木匠,凭着自己的好手艺,他把自家新建的房子装修得传统又大气,房间里还安装了暖气,谁进来都会禁不住地夸赞“这房子真漂亮”!

  “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根本住不上这样漂亮的新房,过不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才巷多杰告诉记者,7年前母亲因脑溢血住院,一万元的医药费不仅掏空了家里仅有的一点存款,还欠下了五千多元的外债。当时,两个女儿都在读书,虽然自己有手艺,却也只能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生活举步维艰。

  “2017年,通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政府补贴4万元,自筹3万元,建起了新房。住上了好房子,我又贷款买了30多只羊发展养殖业。现在,我们都有医保,吃药也能报销,后顾之忧少了,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才巷多杰感慨道。

  依靠530贷款、互助资金、产业到户资金,才巷多杰家的羊已从当初的30多只发展到了如今的300多只,一年收入也达到了4万元。才巷多杰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家还被县上和乡上分别评为了党员示范户和五星级文明户。

  贵德县始终坚持大力宣传贫困群众通过政策、项目、资金扶持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引导鼓励他们自力更生、勤劳奋斗走上脱贫致富路。

  蒙蒙细雨中,才巷多杰一家忙忙碌碌地剪着羊毛,周边的邻居闻讯也纷纷过来帮忙,大家唠着家常,收获着喜悦,兴致盎然。

  看着这样的场景,感受着淳朴的民风,体会着脱贫攻坚给当地农牧民生活带来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每个人心中都不由地涌起阵阵温暖,并对退出贫困序列的贵德县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责编:陈明菊、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