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贾的幸福晚年

杨燕玲

2020年07月05日09:20  来源:青海日报
 

这几天,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街道的爱老幸福食堂陆续恢复供餐了。快到中午了,贾世英带上自己的饭盒餐具到食堂吃午饭。

“贾师傅今天想吃点啥?”

“给我来个鸡腿儿,再来个蛋花汤……”

刷了饭卡,打了四菜一汤和小半碗米饭,老贾乐呵呵地坐到食堂靠窗的位置吃了起来。

老贾今年82岁,除了小时候因耳膜穿孔听力不好,身板依然硬朗,精神矍铄。现在每日除了遛遛腿脚,便是在家与报纸为伴。

说到报纸,这几乎是老贾晚年最大的乐趣所在。一是他不喜欢看电视,因为听力不好,看电视会打盹儿;二是不会下棋,也没有别的“技能”。他最喜欢把自己觉得报纸上重要的东西裁剪下来单独保存,从领导讲话到生活常识,从法律知识到小说故事,他都会仔细整理。

老贾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光看手机了,其实看报纸才真正能学到好东西。

正聊着,记者从众多裁剪下来的报纸中发现了一篇用红色铅笔标注过的文章。是新华社5月份的文章《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仔细一看,老贾不仅把分布于三个版面的文字整理贴在一起,而且还把里面的好词好句全都标记出来,对于好的段落还要打上大大的红对勾。

“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不管是108岁的老人,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彻夜照顾”“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些都是老贾勾出来的字词句。

老贾说,当看到疫情时期发生的感人故事,他为祖国的强大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就算是在疫情那么困难的时候,国家都在给我们涨退休金,已经连续涨了16年了,现在每个月我还有120元的老年补贴。”……老贾还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200多次,他觉得这个新时代,实现了真正为民,以人民为中心。

老贾还喜欢收集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讲话,记者大概数了数,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就有几十段。老贾说,生活在新时代,他很知足,他享受到了自己的小康生活。

时间倒回1956年,十八岁的老贾从河北老家远赴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参加工作。那时候,学徒要三年,但他认真好学,用了半年时间就出徒干活儿了。他骄傲地说,那个年代没有专家指导,但他们做的块规(一种厚度极为精确的长方形金属块,用于检验工具或工件长度)是最好的。

1970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当时本可以去内地省市工作的老贾,选择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到青海工作生活。

在青海量具刃具厂工作期间,老贾始终保持着自己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而且刻苦钻研,在没有任何先进技术设备的情况下,用硫黄浇筑工艺,自行改造出千分尺校对柱,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他高兴地说,因为自己在厂里突出拔尖儿,还成为了第一批去外地参观考察的人员。

在青海工作的二十多年里,认真负责的老贾在厂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94年,老贾退休了,闲不住的他不仅干过驻地部队的物资管护员,还在省统计局帮忙看设备。这几年年龄大了,老贾不再工作,成为了古城台街道昆仑路东社区的一名志愿维稳巡逻队队员,每到两会、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他都会和巡逻队的伙伴们帮忙维护社区周围的公共秩序。

“社区的同志们将我们生活的这片地方管理得这么好,对那些占道经营或者其他不文明的行为,我必须要上去说两句,因为我得为自己的身份负责。”老贾严肃地说。

去年二月份,老贾的老伴儿因病去世,小女儿贾云晶负责照顾老贾的生活起居。贾云晶说,其实父亲根本不需要她照顾,因为很多事情他都能做,腿脚特别利索。

最为值得称赞的是,从2014年起,老贾连续参加了四届市上的元旦环城赛,最好成绩是老年男子组第四名,提起这事儿,老贾脸上流露出开心的笑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正是老贾老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生活丰富多彩,不仅心系社会时事,更有许多闲暇时光用来投身于自己的爱好,或早晨练,或傍晚散步,或独自读书看报……他用充实、多彩的晚年生活告诉我们:漫天晚霞在夕阳的照耀下,同样可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责编:陈明菊、杨阳)